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年7月3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9:00 无锡日报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就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促进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劳动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服务“三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在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参与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必然需要,对于全面实现“两个确保”,构建和谐宜人新无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具有良好的基础。“十五”以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3.73万人,比“十五”初翻了一番。职教资源日趋优质化,省级以上重点职校招生数达到招生总量的80%左右,有32个专业被定为省级示范专业,6所学校被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所学校被定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所学校被定为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累计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15万余人,社会培训累计达到570多万人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未来五年,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长,全市年新增劳动力约需15万人,但我市职业教育现有的年培养能力仅为6万人左右。技能劳动者初、中、高级结构比例仅为33:55:12,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全面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我市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责任。对照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目标,我市职业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和体制,都还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学校面积、学生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学校与人居、厂区混杂,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办学和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两个确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目标,采取扎实措施,全面加快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明确“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战略,以开放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确保”,构建和谐宜人新无锡服务。

  5、奋斗目标:全面确立“大职教”观念,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到2010年,全面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初步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基本建成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力争成为立足长三角,面向国内外,各种有形和无形要素的集聚核与辐射源、职业教育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造就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地。

  6、主要任务:围绕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目标,积极推进“三项计划”:

  ———职业教育倍增计划。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各类技术培训每年达到40万人次;2007年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2010年达到30万人左右,学历教育与培训规模比2004年翻两番。

  ———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造就数以万计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使全市技能型人才年均递增10%以上。到2010年,技能劳动者初、中、高技能等级比例达27牶45牶28,高技能人才达9万人以上,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5.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学习型社会构建计划。全面普及终身教育理念,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强化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培育,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郁氛围,形成“学习城市化,城市学习化”的良好格局,为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三、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7、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在合理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设3-5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15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无锡技师学院,使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均规模达到10000人左右。

  8、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认真规划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及时调整和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全面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加强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十一五”期间,各地要通过增设、更新、改造、拓宽等手段,重点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1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和40个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形成以品牌和特色专业为支撑,与我市支柱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9、高标准建设藕塘职教园。根据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遵循“开放、共享、国际化”的原则,按照园区、厂区、校区、社区、景区“五区联动”的模式,高标准建设全国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职业教育园区,使之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开放试验区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区。2007年完成首期工程,入驻院校6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万人左右;2010年基本建成,在校生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园区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和教育教学管理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之成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

  10、加强开放式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2010年前全市力争建成20个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开放式实训基地。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对每年接收实习学生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并与学校签订3年以上实习合作协议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围绕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和优化培训资源,更好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要求,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在藕塘职教园区分期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面向社会开放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国内外科研机构、著名院校专家组成的研发队伍,采用招投标方式购买适合产业发展方向、代表产业先进水平的职业技能实训设备和设施;加强对设备利用率、社会覆盖率等指标的考核,确保投资后的回报率。2006年至2010年,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并每年从失业保险基金历年结余中集中1/3资金,专项用于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11、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健全“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着力构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形成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管理新格局。继续深化“管办分离”的改革,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各类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归口管理。

  12、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全市职教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吸引民间资金进入职教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院校。在建设用地、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教机构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健康发展。

  13、创新国有公立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股份制、托管制等多种形式的试点,允许达到合理规模的国有公立职业院校,在不改变公办学校性质,不涉及产权流转的前提下,按照民办学校的机制运行,将管理权委托给非营利性的学校管理法人,实行政府监管下的自主管理,形成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激发国有公立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使之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办学,进一步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服务水平和办学效益。

  14、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目标,积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角色,积极构建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和自主办学实体。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变原来的身份管理为合同管理。按需设岗、建立岗位规范,由教职工竞争上岗,形成合理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考核,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贡献挂钩。

  15、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则,加强国际交流,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办学理念和经验。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力度,积极吸纳外资参与职教办学,吸引国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同我市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包括先进技术、设备和教育模式。拓展职业院校海外实习、就业和留学深造的渠道,促进对外劳务输出。引进先进课程、教材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竞争。切实抓好职业学校教师的境外培训工作,有计划地聘请外籍教师到职业院校任教。

  五、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16、周密制定职教资源整合规划。加强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统筹和领导,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资源现状,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规模偏小、布局不尽合理等弊病,充分听取行业、企业、学校的意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据生产力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周密制定辖区内职教资源整合规划和实施办法,经政府决策后实施。通过职教资源的区域整合,逐步实现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育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工作的指导。

  17、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按照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组建职教集团或产学研联合体等形式,结合国外优质职教资源的引进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根据职教资源整合规划,积极推进辖区内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整合职教资源,做大做强一批职业学校,实现规模办学、集约办学。2010年前,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力争调整到25所左右。职教资源整合中涉及到的人员安置、土地置换、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8、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全面开展“四尊四创”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增强创业、创新、创优、创造意识。进一步加强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为主要内容的“三职教育”,不断增强其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质量观念、诚信意识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19、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把握产业发展和调整趋势,关注企业需求变化,围绕支柱产业,及时调整和优化职业学校专业方向,确定学校培养规模。完善“订单”式培养培训新机制,试行“一年打基础,两至三年定专业方向”的新模式,不断缩短学校与市场的距离。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探索厂校挂钩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抓好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根据有关规定,中等职校学生到用人单位上岗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并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所付报酬按规定在税前列支。

  20、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坚持从岗位和岗位群能力分析入手,把握各类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形成适应经济需要、科技进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相关的能力要求。积极引进和推广“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产教结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七、拓展职业教育培训功能21、切实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职工教育的规划和指导。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继续办好现有职业院校,也可与其他职业院校签订培养培训合同,切实加强对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全员培训。按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除按规定由政府统筹的部分外,主要用于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对于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地方政府可全额统筹该项提取,用于发展本地职业教育。所有企业新上项目都应按项目投资的2%安排新技术培训费,并全面落实项目培训计划。要增强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22、广泛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和培训。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江阴、宜兴、锡山、惠山等市、区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分别高标准建设一所区域性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推进乡镇成教中心校标准化建设,各乡镇都要办好1所成人教育中心校,逐步形成以市(县)区成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龙头,乡镇成教中心为主体,村、企成人文化学校为基础,各类职业院校广泛参与的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实现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名,并带动4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目标。到2007年,75%以上的青壮年农民都要接受不同形式的培训,掌握1-2门专业技能;到2010年,要有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23、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加强社区教育平台建设,2010年前要创建5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5所社区培训学院、50所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中心),形成以市(县)、区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中心)为骨干,社区(村)社区教育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加强学校和社区双向开放,整合社区内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为社区成员提供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坚持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结合的原则,融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于一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家庭,为创建学习型社区奠定基础。

  八、完善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24、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要逐步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要逐步提高。从2006年起,政府统筹职工教育经费的20%和教育费附加的30%以上,建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由每人每年0.5元提高到1元,由市牗县牘、区政府筹措并安排使用;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及扶贫经费时,要列支部分经费用于农村职业院校、乡镇成教中心校的实用技术推广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从2006年起,各级政府从当年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资金中集中1/3,专项用于职工再就业培训,由劳动保障部门按培训项目,通过招标购买服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职业院校建设用地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土地使用优惠,并相应减免有关建设规费。

  25、完善职业教育扶困助学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和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扶困助学机制。各地要建立扶困助学专项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成绩优秀学生,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职业院校要将10%以上的学费收入,用于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减免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并优先组织贫困家庭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和创业实践。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为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服务。对于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学费减免。

  2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者,允许给予一年试用期先行试用,鼓励其在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鼓励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到职业院校兼职。到2007年,全市“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

  27、严格就业准入控制。凡属于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职业院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九、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28、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县)、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配合;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全面提高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举全城之力,共同为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而努力。

  29、鼓励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引导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合理设置岗位,制定岗位技能规范、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分配要向一线技能人才倾斜,做到考核、使用、待遇有机结合。建立完善优秀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将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同等对待,切实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逐步推行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继续做好技术能手评选工作,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给予相应奖励。设立技术创新奖,对技术创新有重大贡献者予以重奖。

  30、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观念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引导全社会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