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曾记否,温州老板靠3分邮票打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1:03 温州都市报

  

曾记否,温州老板靠3分邮票打天下

  如今的“业务信”已实现流水线生产。

  

曾记否,温州老板靠3分邮票打天下

  等待投递的新型“业务信”。

  ■本报记者 叶锡环

  工工整整地填写地址,贴上3分钱邮票,然后把业务信寄到全国各地,订单从四面八方如雪片般飞来,家家户户忙个不停,这是上世纪80年代温州各地发展小商品经济的一个真实写照,苍南县金乡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今,随着现代通讯业的发展,靠广发业务信拿订单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先进的整合营销手段,当年的许多家庭小作坊,不少已逐渐演变为今天坐拥亿万元资产的大企业。一封小小的业务信,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日处理10万封业务信

  “那时候,邮局大厅里每天都站满了排队寄信的人,每天夜里我们都要加班加点分拣信件,但由于业务信积压得实在太厉害了,许多人就千方百计地托关系走后门。”提起业务信,市邮政局商函中心主任黄湘如颇有一番感慨。

  1984年,市邮电局组建邮件科,黄湘如是首任科长,“当时,科室工作人员的任务相当繁重,每人每天平均要分拣8000封信,或者盖3000个邮戳,日处理业务信10万封。”黄湘如笑笑,“但尽管如此,邮政运输站里的业务信每天还是堆积如山,后来我们只好贴通告,动员他们到当地邮局去寄。”

  事实上,当年通过市邮电局寄往全国各地的业务信,还只是全市各地业务信总量的冰山一角。“仅苍南县金乡镇一个邮局,当时一天发出去的业务信最多就有几十万封。”在黄湘如的印象中,当年的业务信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金乡徽章标牌、永嘉阀门、市区建材五金以及瑞安马屿的蛋糕机等。

  “全国最早发业务信的地方是温州,业务信这个名词就是温州发明的,而金乡在温州又是最早的。因此,金乡镇可以说是中国商业信函的发源地。”黄湘如这样认为。

  当年靠业务信起家

  究竟谁是业务信的开创者?前天,记者在苍南县金乡镇采访时,试图解开这个谜,但版本很多,莫衷一是。不过,谁也不否认,缪存良是当地最早一批发业务信的人员之一,当年他就是靠此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今,他已身为金乡镇企业家协会会长、新丰集团董事长,并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企业年产值达一亿多元。

  上个世纪70年代,缪存良和当地许多年轻人一样,搞起了家庭小作坊,生产饭菜票等铝塑制品,由于外出推销产品的成本较高,于是他就采取了寄业务信拿订单的办法。

  过去由于信息闭塞,潜在客户的名称和地址一概不知,那么业务信该往哪里寄呢?

  “当时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到处搜集全国各地的客户信息,有时候在报纸上找,有时候整天呆在邮局里,看到有人寄信或者发包裹,就悄悄地记下收信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缪存良慢慢积累了全国各地几万家工厂的名称和地址,而找到了一家好单位,就好像找到了钱一样,因为在货源奇缺的计划经济年代,对方很难做到货比三家。

  有了单位和地址,缪存良如获至宝,几乎每天都独自抄写1000来封业务信,有时候经常忙到凌晨2点钟,如今他的一手好字就是在那时候练出来的,公司的招牌自然也就不用请人书写了。“那时候1000封信寄出去,有回信的有2到3家单位,不过这就够了。”缪存良笑笑,“后来有了电话黄页本,业务信的回复率就低了,我知道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于是在1983年就靠发业务信时赚到的几万元资金办了一家企业。”

  “那时候,金乡镇有1000多人从事着像缪存良一样的行当,如今在当地或者外出办企业比较有名气的至少有20多人。”时任金乡镇党委书记的金钦治告诉记者。

  曾遭国务院调查组质疑

  有人说,当年金乡镇的发展就是靠“一双手、两条腿、三分邮票、四小产品”起步的。“三分邮票”指的是业务信,“四小产品”指的是徽章、饭票、证卡和商标。精明的金乡人通过“三分邮票”,把“四小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到全国各地。

  由于发信、拆阅信件、写回信等用工很大,金乡镇就出现了一些含写信、填信封、封口、贴邮、送信到邮局盖戳等工序的专业户。一般有小学文化的,就能照着同一格式干活。初中以上的,且能写一手好字的,只要在信封写上地址和收信人,一个月就能赚到100来元钱。“当时,金乡邮电局的门口每天都挤满了人,大家都把业务信装进麻袋,挑着箩筐去寄信,交邮费的时候由于来不及点数,就把信件放在秤上称一下,然后按每斤多少封信计算交钱。”忆及当年盛况,金钦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量的业务信写好之后,落款地址究竟怎么写,村民们为此伤透了脑筋,因为产品总得有一个对方认可的生产厂家,可那时候还不允许私人办企业。于是,金乡镇金星村于1979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一家“皮包公司”,即金星文具厂,统一厂名、统一开户账号、统一收发业务信,村民的业务信回复地址全部挂靠在村办的空壳文具厂里,由此催生了一个当时备受争议的“挂户经营”模式。

  今年70来岁的金星村老支书陈增川告诉记者,金星文具厂开办后,当年下半年就抽取村民的业务手续费达20万元,后来每年都有30万到40万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一下子就发展起来,全村小孩上学全部免费,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领取补贴,1984年还投资100万元在全县盖起了第一座电影院,成为当时的一条大新闻。

  从1979年到1986年,这是金乡业务信来往的鼎盛时期,金星文具厂分设四个“车间”,每个车间30多人,每个人既是收发信件的业务员,又是购买材料制作产品的老板,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座金乡古城一夜间仿佛成了一个家庭作坊,家家户户都在敲敲打打,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加工饭菜票和徽章的身影。

  众所周知,在当年计划经济时代,金乡镇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国务院曾下派调查组专门前来调查,金钦治据理力争,并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悄悄地顶着干。后来,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专程来到金乡镇调研,在镇政府大院的一口老井边,费老坐在一张藤椅上晒太阳,眯着眼睛告诉身边的金钦治,金乡的做法是“草根经济”,是踩不死的,你们尽管放心大胆地去干,金钦治此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从业务信到商业信函

  随着经济的发展,邮资逐渐从当年的3分钱一路涨到8角钱。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业务信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喧闹一时的金星文具厂生意一落千丈。“随着资费的提高,通讯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媒体的发展,可信度不强的业务信逐渐衰落,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黄湘如告诉记者,业务信没落后,1999年,市邮政局的商业信函寄递业务应运而生。

  所谓商业信函,就是包括商业信、账单、邮资封片和DM广告在内的一种全新邮政寄递业务,为用户提供全国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名录和邮政编码,代制宣传资料、代制信封、代寄信件等业务。

  昨天,记者在位于火车站附近的市邮政局商函中心看到,从制作用户宣传资料到分拣信件,这里基本上实行了全自动机械化操作。“现在,我们能提供近百万条全国各地的相关客户信息数据,用户的信息可以直接投递到需求对路的客户,长期合作的商函客户已达100多家,今年1到6月份的投递量已超过1500万封。”黄湘如说,商业信函由于具有价格便宜、实用性好、针对性强和安全可靠的特点,目前正越来越受到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迅速崛起的商业信函,最终将与发达国家一样,成为邮政系统的经济支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