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暨“十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发展报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4:26 扬子晚报 | |||||||||
江苏省建设厅 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第一部分盘点2005 2005年,全省建筑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建筑业加快转型,行业发展延续了前几年的好势头,呈现高开
一、规模、效益同步实现新跨越2005年江苏建筑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同比增幅较大: 1、建筑业总产值46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7%; 2、企业营业额512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0%; 3、利税总额24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3%;其中利润总额1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35%; 4、全员劳动生产率12.5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51%; 5、技术装备率12271元/人,比上年增长8.35%;动力装备率6.43千瓦/人,比上年增长6.46%; 6、全行业年末从业人数355万人,比上年增长16.32%;其中技经人员54万人,比上年增长12.01%; 7、全行业职工人均劳动报酬16213元,比上年增长20.24%。 这些数据表明,江苏建筑业的规模和效益在2005年同步实现历史性跨越。总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企业营业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利税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这一跨越,进一步巩固强化了江苏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为江苏富民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区域建筑经济出现新态势全省区域建筑经济发展加速。苏南五市建筑业在工业化的强力推进下,涌现出一批与工业化程度相适应的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为特征的专业企业;苏中三市在进一步巩固施工总承包强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专业施工能力,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苏北五市积极开展差异化竞争,建筑劳务输出比往年有了显著增加。其中,淮安市建筑劳务占到全市劳务输出的30%,纯收入达到20亿元,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市县建筑经济增幅势头强劲。全省13个省辖市中有12个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4个超过500亿元,其中南通市达956亿元。有10个县(市、区)建筑企业营业额超过10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个,其中通州、海门建筑企业营业额突破200亿元;有44个县(市、区)利税总额超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海门11.33亿元、通州9.58亿元。 三、建筑业企业素质有了新提高近年来,全省建筑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筑企业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截止2005年底,全省建筑企业总数达10796家。按企业资质等级分,特级企业11家,一级企业406家,约占总数的4%;二级企业2235家,约占总数的21%;三级企业6779家,约占总数的62%。按专业结构分,主项总承包企业3172家,占企业总数的29%;专业承包企业6391家,占总数的59%;劳务企业1233家,占总数的11%。建筑企业努力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生产总值超过一亿的企业达893家;超过10亿的51家;超过20亿的25家;超过30亿的13家;超40亿的11家;超过50亿的9家;超过60亿的8家;超过70亿的5家;超过100亿的1家。建筑企业已将结构调整置于行业发展的优先地位,许多企业积极向非房屋建筑领域渗透,培植环保、水利、路桥、市政等专业功能,大建筑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截止2005年底,全省主项钢结构企业727家,增项钢结构的企业595家,约占全省企业总数的13%。 四、建筑市场拓展创出新纪录2005年江苏建筑企业继续占据本省建筑市场主导地位,省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1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5%。与此同时,全省共有104万人出省施工,完成省外施工产值1621.20亿元,同比增长26.64%。江苏建筑企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重点建筑市场和周边省份建筑市场的占有份额进一步攀升,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建筑市场完成的产值分别增长了30%和40%多。2005年江苏建筑外经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据外经贸厅统计,全省建筑外经营业额达到32亿美元,在2004年完成13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三年任务一年完成。 五、科学技术进步展现新成果2005年,全省建立了128项省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目标项目,95项工程通过评审并被授予省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40项工法被评为省级工法。为了促进建筑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建筑业信息化以及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实施,各级都安排了建筑业科研经费,其中省建管局资助了31个科研项目。2005年继续举办“江苏省建筑业高级研修班”和“苏港人才培训合作项目建筑管理培训班”,组织各地建筑业主管部门、企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多批次进行国内集中培训并到国外和香港学习考察,了解国际国内建筑科技的前沿信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拓眼界和思路。 六、工程质量评选喜获新丰收全省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地申报市优、省优、国优工程的数量明显增加,全省建筑工程质量奖获得新丰收。2005年,在江苏境内注册的建筑施工企业共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鲁班奖”16项(其中参建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8项,全国建筑装饰优质工程奖23项,国家级QC成果16项。一个省的建筑业一个年度获得这么多国家级大奖,这在江苏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第一个。另外,2005年全省共评选“扬子杯”优质工程奖413项(其中省内286项,省外127项),装饰省优287项,省级QC成果178项。 七、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全省建筑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部分地区围绕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生产经营者积极性等目标,开展了二轮、三轮改制。南京十多家国有建筑企业的改制全部完成。连云港、徐州等地建筑企业改制迈出了步伐。省属3大公司改制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部分回顾“十五” “十五”期间,全省建筑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两个率先”的总体部署,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克服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大胆创新,奋力拼搏,推动全省建筑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超额完成,为“十一五”时期全省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日益巩固 规模总量连上新台阶。“九五”期末的200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1605.50亿元,2002年突破2000亿元,2004年突破3000亿元,2005年超过4600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三倍,上了三个台阶。过去的5年,全省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806亿元,年均增长23%,实现增加值4202亿元,年均增长14%,比“九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分别高出8个和4个百分点。另外,建筑企业营业额、利润总额、上缴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十五”期末比“九五”期末均增长3倍左右。“十五”期间,江苏建筑业一直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 支柱产业地位逐步稳固。建筑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5%左右。至“十五”期末,全省共有三分之一以上省辖市建筑业总产值超400亿元,五分之一以上县(市)建筑业营业额超过100亿元。近一半县(市、区)建筑业利税超亿元,最高的已达11亿元。建筑业已经成为部分县、乡财政的重要来源。 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40%以上是通过建筑业实现的,建筑业拉动了建材、电子、机械设备制造、设计、勘测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全省新增建筑从业人员100余万人,占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现有从业人员中,共有302万从业人员来自农村,约占建筑从业人员总数的85%,农民从建筑业获取的收入约占全省农民纯收入的24%以上,比“九五”期末增长9个百分点。 二、改革逐步深化,优势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行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制增活力,扎扎实实打了一场改制攻坚战。至2005年底,全省乡镇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结束,目前正按照产权流转程序进入深化改制阶段;394家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中,已有372家完成了改制任务,占到总数的94%,一批大型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取得突破。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建筑企业主动适应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和建筑市场的发展变化,围绕提高竞争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截止2005年底,全省建筑企业总数比“九五”期末增加5000多家。从企业资质等级看,特级企业从无到有,比“九五”期末增加11家;一级企业比“九五”期末增加233家。从专业结构看,总承包企业占29%,比“九五”期末有了大幅度下降;专业承包企业占总数的59%,比“九五”期末有大幅度上升。这两个方面都说明建筑产业整体素质的优化。现在,全省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梯次结构合理,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配套成龙的专业结构体系。 优势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省有关部门连续5年评选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装饰10强企业,连续3年评选建筑外经10强企业,扩大了行业的社会影响和强势企业的知名度。2005年,生产总值超亿元的企业893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51家,超50亿元企业9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全省有10多家企业进入全国装饰百强行列。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省每年均有企业进入排行榜。全省建筑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1%,比“九五”末期增加了20个百分点。 三、生产能力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全行业广泛开展质量创优评先活动,建筑工程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期间,在江苏境内注册的建筑施工企业累计获鲁班奖55项(其中参建25项),获国优工程奖22项,1800多个工程获省优质工程和“扬子杯”奖。 业务领域明显拓宽。经营方式从“九五”期间的劳务分包为主向总承包为主的方式转变,全省建筑业总承包企业总承包产值所占比重达到83%以上,承包工程范围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冶金、石化、电力、通讯、航空、核电施工等众多领域。 多元经营发展势头强劲。全省建筑企业大力实施经营结构调整,围绕产业链前伸后延,大力发展钢结构、幕墙等专业施工能力;围绕价值链横向拓展,相继涉足房地产、电力能源、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格局。2005年,全省建筑业多元化经营产值已达24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2.5倍。 外埠市场继续拓展。各级政府和建筑业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建筑企业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占有率。“十五”期间,全省共有485万人次出省施工;累计完成省外施工产值5554亿元;全省外派出境人数累计达到20多万人次;共完成外经营业额74亿美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倍。 四、人才开发工作进步显著,科技贡献率逐年上升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全省共举办10期以企业领导者为主的高级研讨班,培养具有市场经济驾驭能力的企业带头人200多名;完成项目经理继续教育10多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建筑职工岗位技能培训1500期,培训员工25万人次。至2005年,全省共有一级建造师7290人,二级建造师25430人,在全国各省市中数量最多;技经人员总数已达54万人,超过计划目标。 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先后2次召开全省科技进步会议,有23项研究课题得到省政府6大人才高峰项目的资助,有1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目标项目,5个项目通过评审并被授予国家级新技术示范工程称号,有374个项目被授予省级新技术示范工程称号,165项工法被评为省级工法,11项工法被列入国家级工法而在全国推广应用;全省共发布质量管理QC成果595项,其中有43项获国家优秀QC成果奖,省重点工程中采用的一些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五、建筑市场秩序日趋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依法行政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建筑业改革发展实际,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和加强了执法监督。 信用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率先在全国建筑行业推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注重企业信用手册管理及其配套措施的完善,相继出台了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记分标准,加大了对严重违规和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全省共发放年度信用手册7万多本,单项信用手册3万多本,有几十家企业因不良行为受到查处,部分企业还受到了降低资质等级、取消招投标资格的处罚。 省内市场全面开放。先后有1000多家省外企业在我省注册,有近200家境外企业在我省取得施工资质,有180家境外企业在我省办理了临时施工许可证,省外、境外企业在江苏共完成施工产值约5000亿元,占到整个“十五”期间全社会建筑业施工产值的30%以上。全省还先后受理了173家国外、境外建筑业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升级申报。 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宣贯为契机,全行业积极探索建筑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办法。先后为7000多家建筑业施工企业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组织全省14万名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安全员等三类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考试。全省建筑业百亿元施工产值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九五”期间有较大幅度下降。六、“十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思路创新。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业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来统领。本世纪初,江苏建筑业根据“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总揽行业全局,把握发展态势,制订了“一个目标”、“五大指标体系”、“三步走战略”的建筑强省框架。“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业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积极实施“三大战略”,努力加快“三个调整”,大力推进“三个转变”,抓住了发展的关键节点和若干机遇,建筑强省的第一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二)坚持依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体制改革落后于少数兄弟省市、落后于其它工业企业曾是阻碍江苏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正是由于坚定不移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管理机制改革和加快全省建筑业的结构调整,才破解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 (三)坚持科技兴业,提升行业素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建筑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动力。加快建筑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强建筑业的信息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江苏建筑业的整体素质。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全省建筑业最宝贵的财富。实现“建筑人”与建筑业的共同进步是全省行业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铸造行业“十五”辉煌的根本原因。 (五)坚持区域统筹,实现共同发展。坚持一体两翼,共同发展,即以苏中为主体,发挥施工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优势,走工程总承包、多元扩张之路;以苏南为右翼,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走专业承包和资本运营之路;以苏北为左翼,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走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之路,形成南北中优势互补、各有特色、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符合江苏建筑业的特点和实际。 第三部分谋划“十一五” 一、“十一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总目标,推进全省建筑业由数量型、劳动密集型、速度型和粗放型向质量型、科技型、效益型和集约型转变,努力提高全省建筑业的综合实力、生产力水平、支柱产业地位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全省建筑经济转型和腾飞为中心,以实施建筑强省第二步战略目标为抓手,继续保持全省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富民强省、加速“两个率先”再立新功。 二、“十一五”期间江苏建筑业总体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和建筑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到2010年,分别达到7800亿元和1800亿元,继续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发挥领跑作用;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保持在350万人左右,其中,技术经济人员比例达到21%;全省建筑业创利税460亿元以上,产值利税率达到6%;全省建筑业的“一体两翼”态势进一步得到发展,四分之一以上的省辖市要率先建成建筑强市,30%以上的县(市、区)要建成建筑强县(市、区);全省有5-8家企业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争取1-2家突破200亿元大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全球建筑承包商225强;企业技术经济人员的占比达到21%,产业集中度在85%以上;行业人均技术装备率在14万元以上,科技进步对产业收益的贡献率达到30%,计算机管理覆盖面达100%;国际市场营业额占全国国际市场营业额的12%,全省行业总产值占国内建筑市场总份额的18%;全省建筑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不超过3人;五年内力争创鲁班奖和国优工程奖25项;完成30万人次的职工教育培训,培养造就2万名优秀建造师和200名优秀建筑业企业家。 三、“十一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建筑业发展全局,并以此来科学谋划未来,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建筑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把握产业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加快形成充满时代精神、适应形势需要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突出矛盾,消除阻碍江苏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 区域共同发展原则——统筹全省建筑业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苏中地区的领头羊地位,鼓励苏南地区在专、特、精、高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促进苏北从建筑业洼地中迅速崛起,形成南北中优势互补、各有特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科技兴业原则——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全省建筑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建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行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不断增强全省建筑业的科技实力、创新实力和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扶大育强原则——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强一批企业作为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着力点,催生一批能代表江苏建筑业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巨子。在激活企业内生机制的同时,着重在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十一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1、推动全省建筑行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着力提高综合实力。逐步将全省建筑业从注重产业规模、产值总量、从业人数和企业个数等方面的数量扩张转变为追求行业素质、企业素质和人员素质的提升,使全行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2、推动全省建筑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着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找准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的最佳结合点,迅速走上科技兴业之路。加大自主技术创新力度,实现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的突破,提高我省建筑业对大机械、重装备、新技术的依存度,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施工工艺和技术。 3、推动全省建筑行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地位。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充分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全系统的基础管理水平。着力巩固全省建筑业由一元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的成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环保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努力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使全省建筑业的各项效益指标都有明显提高。 4、推动全省建筑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着力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彻底改变我省建筑业靠分散的、低等级队伍先占领市场,然后再扩大份额的做法;改变资质等级高、队伍实力弱的市场开拓方式;解决同一资质、同一平台恶性竞争的问题。进一步整合优化市场的相关资源,建立集约化的市场体系。 5、坚持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以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为目标的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有利于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主要骨干积极性的方针,实施产权的合理有序流转;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统筹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做到快中求好,好中求快。尽快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的运营机制。继续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全行业倡导使用首席执行官和职业经理人,做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逐步实现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分开;突破以工资收入作为单一形式的分配模式,积极探索按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尽快培育出综合实力强、资产总量大、品牌信誉好、经营范围广的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五、立足当前,着力做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实施建筑强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2006年全省建筑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是:总产值增长12%,争取增长15%;增加值增长13%,争取增长15%;外经营业额增长12%,争取增长15%;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同步实现增长。做好2006年工作至关重要。 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改革作为推动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用改革的方式做大做强一批综合类大型企业,做专做精一批专业企业。二是把管理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环节。创新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三是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根本任务。调整结构增效益,强化管理增效益,科技进步增效益,转变增长方式增效益。四是把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作为行业与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加紧实施“十一五”人才培训计划,构建合理的企业人才结构,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五是把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江苏的主要抓手。规范质量监督执法行为,采取有效手段确保监督实效;强化企业的质量结构体系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创优质工程活动。六是把国际市场、省外市场作为开拓施工领域的主要方向。在拓展省外市场方面:超前考虑、适时调整优化市场布局,培育新的优势市场;整合全省资源,共同出击省外市场,勇于进军高端市场。在拓展境外市场方面:修改完善开拓国际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调整建筑外经工作思路;抓好国家和省大量对外经援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实施本土化战略,以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信任,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