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把公交车改成电动 一群老工程师的自信与冷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0:15 东方今报

  【核心提示】

  一群老工程师,退休后倾尽所有,不拿工资,从事电动车的研究和改造;几位年轻人,鞍前马后不计薪酬,追逐电动车的产业化和100%自主知识产权的梦想。

  他们跟国内电动车协会保持着长期往来,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让这种环保而且节能
的电动公交和出租车走上郑州街头。10余年过去了,他们自认为攻克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真的离目标很近了吗?

  ■电动公交车现状

  杭州:喜忧参半

  2005年4月1日,杭州在国内首先推出以无污染的锂电池为动力的4辆纯电动旅游公交汽车,同时在西湖的周边地区及市中心专门建立充电站,然而一年后电动车悄悄搁浅。开空调后,原本设计最大续驶里程可达280公里,实际每天只能跑100多公里。将一辆普通公交车一次性改装成电动车的全部成本要80万元,而且电池不到两年就得更换一次,需50多万元。

  北京:更具人性化

  北京首批14辆电动公交车于2005年6月11日开始进行空载试运行,2005年6月22日正式上路运营。以绿色环保、尾气零排放、无噪音的特色在国内公交系统独树一帜。为确保不污染环境,所采用铅酸电池在报废后要统一回收处理。有的电动公交车还采用了低地板设计,并专门设置了轮椅专用位,更加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乘坐。预计到2008年,北京的电动公交车将达到1000辆。

  ●落寞小村庄里的电动车研究院

  西出郑州市区数公里,有个叫马寨的小村庄,“郑州现代电动车设计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7月13日,记者造访了这个“一厢情愿”要实现郑州公交电动化的单位。

  这是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营非企业单位,挂靠郑州市科技局,院子是租来的,单位门口没有挂牌,几辆改造过的电动轿车安静地停在车库里。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记者像洗了次桑拿,两台电扇飞转并没能驱散室内的燥热。

  研究院搬迁到此,是2004年的事。之前,他们在很多地方打过“游击”。

  小万是司机,小冯是门卫,他们平时还要给研究人员打下手。现在他们就钻在一辆报废的皇冠车车底,为它换“心脏”,原先的发动机将由永磁电机和控制器取代。

  经费紧张,至今研究院改装的大多是报废车辆。数天前公开试车的夏利,是他们改装的唯一一辆新车。

  ●经费 个人多方集资投入64.8万元

  金某65岁,退休后担任研究院的院长职务,他很希望记者为电动公交呼吁,但他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更不愿出现在记者的镜头里。

  原因很简单,他不愿意让原来工作的单位知道,担心单位会停发自己的退休金。现在钱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经财务结算,到去年年底,他个人已经投入了64.8万元,倾尽家产还欠下很多外债。

  摸索过程中总有许多弯路要走,第一次购回的9台电机,只有2台达到要求,近10万元投入化为泡影。

  段万普从铁路部门退休,他一辈子从事的是电池的研究。如今段万普家就是一个大的实验室,摆满了各种零件、电池。

  袁选民家也是如此,他们俩共同开发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光阴荏苒,当初一起从事电动车研究的一位老人一年前离开了人世,几位老人非常感慨,时间不等人,不能看到电动车上路,那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这些研究人员在生活上更是精打细算。

  从家到研究院坐公交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大家需要在单位吃午饭。一开始他们的午餐标准是3元一份的盒饭,后来考虑到老同志体能消耗大,涨到了5元一份。但这并没有坚持多久,他们开始自己做饭吃,自己做饭更省钱,记者看到,院子里种上了黄瓜、豆角。

  ●义务 年轻的“义工”为梦想坚持

  老工程师们认为,这项技术最重要的是培养年轻的继承人,然而这里年轻人很稀缺。少有的几位年轻人,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在这里相当于义工。

  王宏涛从郑州一家百货公司辞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两年没有拿过一分工资,反倒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35岁的王宏涛还没有要小孩,他说爱人不反对。提到创业的艰难,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谈得更多的是这些老工程师,为了一根螺丝的长短,要在车间里试验数天;每次出差研讨,再远的路都是坐火车硬座。

  万守民不拿工资,因为家庭条件好,他每月还要给研究院贴钱。他说自己会为梦想中的“产业化”、“100%自主知识产权”坚持一辈子。

  7月10日,万守民刚从山东济南出差回来,这次出差的目的是寻找合作伙伴。研究院提供设备,帮助对方培训改装人员,对方给研究院出技术使用费。这样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包括与柬埔寨的一家企业。

  虽然听过很多风凉话,万守民告诉记者,每次外出谈合作时都能感受到,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很受欢迎,前景无限。

  司机小万经常要开着电动车上外环试验,无论刮风下雨,冰雪严寒。经常是车还不到单位就没电了,要靠自己一步一步推回来。这样的困难对他算不上什么,他要一直开下去,作为第一个在郑州开电动汽车的人,他希望这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职业。

  ●冷遇 公交公司不理这一套

  电动车的技术早就达到,他们改装的夏利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这些年,他们没能让一辆公交车变成电动车。老人们说,是公交公司不理他们这一套。

  如今出面协调的是建设厅下属的一个二级机构,该机构初步为郑州电动公交车试运行制订了两套方案:

  一套是与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合作,改装35辆公交车和100辆出租车,改装后在公交线路上插花式运行。虽然公交公司有关领导对此方案感兴趣,但因为改装费用比较高,进展很艰难。另一套方案是与山东青岛的一个单位合作,该单位提供一辆即将报废的公交车,条件是换取电动车的改装技术,并让他们的学员学习整个改装过程。

  这两套方案,他们计划到今年8月变成现实,最有可能实行的是第二套方案。

  关于电动试验车的临时牌照,研究院相关人员已经申请了3年,因为政府没批准,至今没有办下来。

  ●自信 掌握了电动车核心技术

  袁选民68岁,以前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他的老伴是大夫,两人退休后都有多家单位出高薪返聘,但他让老伴留在家里,自己来到不领工资的研究院,从事电动车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

  老工程师们认为自己掌握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老工程师有声有色地向记者描绘,即将改装的皇冠车,每一节电池的充电情况、电量、是否需要补充能量,通过能量管理系统显示得很清楚;车上还装载临时充电装置,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可以随时补充电池电量。

  王宏涛听到业内消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计划大量使用无污染的电动公交车,跑到5万公里的电动车才有资格入围。研究院紧赶慢赶,希望这是个机遇。

  ●梦想 28年的郑州电动车之梦

  据原河南省机械厅计划处处长杨宗义介绍,1978年,由机械厅主抓,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始了电动车的研制,1980年研制成功了第一辆电动车。

  1987年,河南成立了省电动车协会,也是中国电动车协会,开展与国外电动车协会的交往,每月还要出版一期《电动车辆研究与开发》。这本刊物一直到现在还坚持出版,只不过出版单位已经变为清华大学,那是1995年随着中国电动车协会一起挂靠到清华大学的。

  1999年,北京举办国际电动车年会,中国电动车展览厅里,河南有一辆公交车、一辆轿车和一辆皮卡车,规模最大,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被认为是技术最成熟的电动车。发展电动车的“河南模式”也纷纷被外地借鉴。

  2000年,电动车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投资40亿元,企业和民间集资上百亿元。这项技术在全国很多城市已经投入研究,并且部分城市出现了试运行车辆;但在郑州,这项研究一直靠的是民间资金,比起北京等正规军,郑州就是打游击战。如今,原先的10多家电动车研究单位,只剩下这一家。

  28年,要搞卫星,也早就上天了,河南在这个领域,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当时的机械厅管辖的最大行业是汽车行业,在电动车的研究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指令可以促成很多事。但好景不长,机械厅宣布撤销,电动车改造这一领域在政府层面遭遇冷落,倒是北京等其他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现在研究院延续的还是郑州28年电动车的梦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