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灾后新唐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9:35 新华网

  30年前的那场地震灾难带来的惨重教训,不仅是唐山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灾后新唐山

  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唐山。新华

  每次经过埋葬妹妹的地方,49岁的唐山市民秦伯恒都会一阵心酸。30年前,他的妹妹死于一次强烈地震,在那次地震中,共有24万人丧生,几乎占到这个城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秦伯恒脑海中还会浮现出满处的尸体,空气中似乎也散发着腐臭的味道。“那次地震十天半月也说不完,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有一段伤心的回忆。” 秦伯恒说。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 7.8级强烈地震突袭唐山市地区,顷刻间,这座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老城,倒在了一片废墟之中,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发生后,曾有人担心,唐山将从此从地球上被“抹掉”。如今,30年过去了,历史证明,唐山不仅没有被“抹掉”,而且从地震废墟中重新崛起,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新型城市。

  “用经济发展成就告慰罹难同胞”

  

灾后新唐山

  今日新唐山。王祥摄

  距离首都北京只有两小时车程的唐山市,素有“煤都”之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矿井就诞生于这里。最盛的时候,矿井的煤炭工人占了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因煤而生”的唐山,也是“因煤而发展”。

  可是,30年前的那场巨大地震灾难,彻底摧毁了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老城。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当年地震过后,唐山市工矿企业97%的厂房、56%的设备被毁损,经济运转完全陷入瘫痪。

  然而,据唐山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震后第7天,唐山市组装了第一批自行车;第20天,造出了第一台机车;第28天,炼出了第一炉钢;大约半年后,震前692个企业中,有666个恢复生产……

  唐山人对30年前那场地震记忆最深也是最为感动的地方,就是唐山人在经历大灾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化伤痛为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现在被很多人上升为“唐山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使得唐山市在地震废墟中迅速崛起。

  据唐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唐山市生产总值达到2027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增长2.6倍,经济综合实力超过了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河北省所有11个地区城市中,名列第一位。

  现在的唐山市,是一个有着近300万人的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如果不亲临保留下来的几处地震遗址,很少有人会把这个城市与30年前的那场毁灭性的地震灾难联系起来。沧桑巨变,是对唐山发展历程的最好说明。

  “我认为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唐山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铸就了今日新的唐山。”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许向斌说。

  如今,唐山市又走到了另一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

  地震过后,唐山市走的仍然是资源型经济发展道路,没有脱离“靠煤吃煤”的发展思路。“这种单一的产业发展之路,污染大,能耗高,是不可能有发展前景的。”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经济处处长胡世宁说。

  唐山位于渤海湾的北岸,是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周边有19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这种情况下,唐山市提出了“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战略转型思路。

  2003年,唐山市在南部沿海正式开工兴建曹妃甸工业区,这意味着唐山市经济转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工业区拥有天然的深水港,2005年底,两个25万吨的矿石码头已实现国际通航,其它几个国际航运码头正在洽谈之中。唐山市政府给曹妃甸工业区定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打造“中国北方的鹿特丹(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

  曹妃甸工业区,已写入中国未来五年的重要发展规划。对于唐山的发展前景,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当地百姓,普遍有着美好的期望。因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唐山市定下的主题是“告慰罹难同胞”,并没有夹杂过多的伤感成分。

  “用经济发展成就来告慰罹难同胞,我觉得是最好的方式。” 许向斌说。

  唐山还安全吗?

  

灾后新唐山

  唐山抗震纪念碑。王祥摄

  大地震之前,唐山的房屋建筑设计只是达到了抗烈度6度(不超过5级地震)地震的标准。“当时的唐山完全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抗震不设防,是唐山大地震留给后人的最大教训。”唐山市地震局副局长李保民说。

  李保民承认,如果30年的地震现在发生,“死的人肯定少多了”。他举了一个例证:地震发生时,当时的唐山市第一面粉厂几乎没受到任何损失,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该厂在建造房屋时,运用的是外地的设计图纸,达到了8度(约相当于6级地震)设防的要求。

  唐山大地震的发生,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幼坡教授告诉《北京周报》,唐山大地震之后不久,中国地震局制定颁布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现在更名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根据各地的地质构造、场地条件、历史统计等多种因素,首次明确了各地抗震设防的标准和要求,这使得全国整体上的抗震设防能力有所提高。根据这个区划图,全国地区抗震设防标准设定在烈度6至9度之间。其中,9度(不超过7级地震)要求的比较少,而要求达到8度的地区不在少数,例如,唐山的设防标准就从先前的6度提高到了8度,与首都北京一样。

  “唐山市的建筑设计如果达不到抗震设防的最低要求(烈度8度),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地震局副局长李保民说。

  与此同时,与抗震设防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在苏幼坡教授看来,这些都与唐山大地震有较大的关系。

  苏幼坡教授是唐山本地人,亲身经历过30年前的大地震,那年他20岁。苏幼坡从地震废墟里逃了出来,而他的姐姐一家四口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苏幼坡认为,建筑是地震灾难的主要载体,因此,读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专门从事抗震工程研究。博士毕业时,他本来可以选择去外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可他还是决定留在唐山。

  “我的家在唐山,我的研究更离不开唐山。”苏幼坡说。

  唐山恢复重建的时候,如何吸取教训提高抗震设防的能力,是唐山市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头等重要大事之一。据唐山市城市规划局王旭春副局长介绍,大地震之后,唐山城市规划局在市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地震地质安全性评价,划分了四类地区:适宜建设的地区、基本适宜建设的地区、基本不适合建设的地区和不适合建设的地区。如今,这四类地区被分别标以不同的颜色,在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上显得一目了然。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回避地质不安全地区,从而增强抗震设防的可靠性。”王旭春副局长对《北京周报》说。王旭春也亲身经历了唐山大地震,那年才10岁的他,是从窗户里跳出来才得以逃生的。

  王旭春介绍说,为了提高抗震设防的能力,唐山市在城市布局方面尽量减少高楼,大多以五、六层的楼房为主,在建筑材料上,绝不允许建设抗震能力极差的青砖瓦房,而是以钢筋混凝土框架式建筑为主;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大量增加绿地或室外空地的范围,从而使得地震一旦发生,有更多的临时避难疏散的场所。

  据李保民透露,未来5年内,唐山市计划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抗震设防的的水平:发生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基本不死人,财产损失不严重,不造成社会混乱。

  建设安全的唐山,一直是唐山市政府坚定不移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经历了恐怖的地震之后,现年61岁的岳志从没有产生过搬离唐山的想法。“地震再次发生的概率很小,现在房子的建筑给了我塌实,我觉得唐山还是比较安全的。”岳志说。

  面对外界的疑虑,李保民副局长也语气坚定地表示:“在同类地震地质条件的地区,唐山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

  防震的风险成本

  唐山大地震达到了7.8级,相当于烈度11度,而现在唐山的设防标准是8度,按地震破坏力来计算,11度至少是8度的4倍以上。因此,在苏幼坡教授看来,唐山的抗震设防只是达到了“最低标准”。

  “抗震需要考虑成本,关键是经济投入问题。” 苏幼坡说。

  苏幼坡所在的办公大楼,是一座很特殊的建筑。走进地下室,发现在房屋主体与地下室之间,放置了十几个黑色圆形的隔震垫,隔震垫把房屋一分为二,整个房屋的重量全部压在这些隔震垫上。隔震垫由橡胶和钢板交叠组成,厚度为170毫米。隔震垫外观虽小,可能耐不小,依靠它能减少地震作用70%,也就是说,假如地震给房子造成100吨的作用力,隔震垫可以把它化解为30吨。

  据苏幼坡介绍,唐山每年至少有一次小地震,当时建造这座隔震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带有试验和示范研究的性质,主要目的是通过安装在该楼里的仪器设备,收集一些地震数据。建造这类隔震建筑,总高度一般不能超过50米。如果是砖混结构,大约每平方米多增加80元成本,但是,对于10层以上的混凝土建筑,成本并不会增加。据了解,这类隔震建筑已在中国很多地方逐渐得到推广,可是在唐山,目前还找不到第二座。

  “这里面主要是开发商的问题,如果不缺乏市场,哪个开发商愿意增加成本投入呢。” 苏幼坡说,“房产开发商能达到最低的标准,就是有良心了”。

  苏幼坡认为,对于老百姓、开发商和政府而言,这好似是在玩一场赌博,风险虽小,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将十分重。他解释说,地震发生的概率较小,发生大地震则更少,如果房屋建筑能达到抗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的要求,基本来说是安全的。这样的话,老百姓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房子,开发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政府可以获得更高的财政收入,各方皆大欢喜。相反,如果脱离实际盲目增加抗震设防的级别,这对于各方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如果破坏性大地震没有发生,这实在好似一笔无谓的投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已呈现出一个趋势性的结果:发达国家人员伤亡少,经济损失大;发展中国家人员伤亡重,经济损失小。“每个利益相关方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在防震和经济效益之间,有时候很难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但不管怎样,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苏幼坡说。(冯建华)

  来源:北京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