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昭君故里——和亲使者从这里走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22:45 北方新报

  

昭君故里——和亲使者从这里走出

  昭君村的牌楼

  

昭君故里——和亲使者从这里走出

  昭君出塞路线图

  

昭君故里——和亲使者从这里走出

  穿汉代服装的王玉婷

  

昭君故里——和亲使者从这里走出

  村民在楠木井旁洗衣服

  核心提示 在中国·呼和浩特第七届昭君文化节开幕前夕,本报特派记者沿着香溪河,走进昭君村,寻找和感受昭君故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香溪河畔昭君故里

  昭君村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高阳镇西北,2003年由宝坪村更名为昭君村。7月18日,记者从高阳镇出发,顺着崎岖的山路,逆香溪河而上,走了大约3公里,昭君大桥便出现在眼前。南阳河与古夫河在此汇聚成香溪河。昭君大桥的桥头立着一块硕大的牌子,“古汉昭君美人村”几个大字赫然在上。随行的兴山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向守忠告诉记者:“过了桥就是昭君村。”

  顺着山路,记者一行很快就进了村,这是一个依山而居的村落。昭君村现有村民888户,其中150多户是原来的宝坪村人。原宝坪村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幼,对昭君出塞的故事都耳熟能详。

  深明大义的昭君后人

  记者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两位10多岁的小姑娘迎出来,他们见了陌生人并不怕生。今年13岁的王昕告诉记者:“我们在县里读书,现在放假了,来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帮忙。”说话间,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王毕先站在了记者眼前。据王毕先介绍,他是王昭君的第72代后人,他们现在仍然保留着一些西汉时期的生活和劳作方式。向守忠说:“昭君村人继承了王昭君的勤劳、勇敢和热情。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的建成离不开村民的深明大义,因为诸如楠木井、娘娘泉等景点原本一直就是村民从古沿用至今的生活设施。”

  

  三熟地的传说

  昭君纪念馆就坐落在昭君村里,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的一部分。该馆于1983年修建,门柱上有内蒙古著名书画家孙卓章题写的对联:“昔匈汉和亲举重若轻,今民族团结彩带如霞”。

  在昭君纪念馆的门前有一处平坦的空地。导游告诉记者,这块地叫“三熟地”。据说,昭君到了匈奴以后,把从宝坪村带去的荞麦播种到塞外的草原上,获得丰收。她又托人把匈奴的粟谷捎回宝坪村,人们把它种到地里,不到三个月,粟谷就熟了。眼看季节还早,又连种一季,结果又获丰收。从此,宝坪村每年能收一季小麦和两季粟谷。

  与先生吟作回文诗

  昭君是一位极具才华和修养的女性,这一点从昭君纪念馆藏书楼中就可见一斑。藏书楼为当年昭君父亲王穰读书的地方。其父王穰十分爱惜书简,时常叫来村中私塾里的王先生,共同吟诗作赋,昭君有时也上楼向父亲请教诗赋。据考证,王昭君当年正在楼上作画,看见私塾的王先生在庭院中吟诗:“莺啼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王先生皱眉捻须,吟不下去,昭君在楼上接着王先生的诗句,高声吟道:“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啼莺。”王先生在楼下听见,如醍醐灌顶,击掌叫绝。据说,拆字诗(回文诗)由此而起。

  把刺绣技术带到塞外

  昭君纪念馆中的梳妆台为昭君幼年时期登楼望月的地方,1994年修复。传说昭君曾经在此梳头理妆,她远嫁匈奴以后,北方女性中便流传开了“昭君粉”。

  传说,当时宝坪村村民吃水困难,昭君便和村民一起挖了一口水井。但是,水井挖成后枯荣无常,昭君又同村里的姐妹们到村西伐来楠木,置于井中,从此井水四季翻涌,甘美可口。

  昭君从小就学会了刺绣纺织,出塞后,她把这一技术带到了塞外,结束了匈奴人只穿牛羊皮的历史。相传昭君少年时代,常与村里的姐妹结伴到河边洗帕浣纱。现在,村里的许多女子仍然能熟练地掌握浣纱技术。

  当代昭君从首都回到山区

  

  王玉婷是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的一名导游,熟悉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昭君”。

  2004年2月,王玉婷从兴山县职高导游专业毕业,被学校推荐去了北京的一家银行工作,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首都白领。当年6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昭君村的老总胡泽寒给王玉婷打电话,请她回昭君村当导游,扮演昭君。让一个现代白领女孩儿从首都回到山区,大家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王玉婷几乎想也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

  就像2000多年前深居皇宫的昭君自愿请嫁异域一样,王玉婷从首都毅然回到家乡山区的举动,让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肃然起敬。 王玉婷说:“虽然我和昭君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完全不同,但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却是相同的。”

  巴蜀文化顺江而下

  兴山县文学艺术创作室主任蔡长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昭君是从宝坪村出发,取道河南,再赴西安,最后远嫁匈奴。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巴蜀文化(长江文化的一部分)熏陶的昭君,把这一文化传播到了陕西,带到了内蒙古,甚至更远的地方。”

  据蔡长明考究,昭君把刺绣、琴棋书画、五句子山歌及深厚的农耕文化带到了塞外。蔡长明说,以风俗为例,兴山地区女子在出嫁的时候,父母都要在其身上带两包玉米和粟子,以祝愿女儿将来丰衣足食。这些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习俗,在昭君出塞后也在塞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口文·摄影/本报特派记者 王 宗

来源: 北方新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