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酝酿减薪风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2:16 海峡都市报 | |||||||||
N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姚峰 一次自选动作还是一场过眼云烟 “电力系统要降工资了,”开完职工大会后,小陈气得想骂娘,“有的人说要降低30%~50%,也有人说要降到1997年的水平。”
1997年的收入水准小陈没有概念———那时他还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读书。他所知道的是,2000年毕业后分配到南京一家电厂,年收入8万元对他来说是一个很轻松可以达到的数字。 “下个月就开始执行了。”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从5月份起,江苏电网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始按公司确定的基本薪金发放工资。7月14日,华电集团召开员工大会,要求各级单位“规范本部员工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国家电网公司已在内部会议上要求,“各单位2006年工资总额实际发放水平控制在2005年发放水平之内,一律不得在工资总额以外发放工资性收入”。 这是风口浪尖的电力系统为了缓解压力试图完成的一次自选动作? 以电力系统为代表的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已是众人眼中一道高悬的电门,成为当下收入分配改革讨论中的“众矢之的”———之前,2005年审计署的审计已经给电力行业贴上了“系统工资增长过快,没有统一的分配制度”的标签。 从工资收入管理、人工成本管理和规范工资收入来源着手,国家电网公司一系列文件使得此次减薪来势汹汹,但这是否能冲击工资收入之外最重要的“第三产收入”,又是否能改变目前电力行业的纺锤形工资结构? 实际上,垄断地位多年来少有打破,这才是电力系统高收入的牢固基石。人们怀疑,在相关改革尚未配套的情况下,减薪风暴会不会又是一场过眼云烟? 有年入百万的老总也有月收500的农电工 在小陈看来,在电力行业中电网系统最该降工资。因为笼统地说电力系统工资收入高并不正确,“供电的收入要比我们发电的高得多,我们发电的又要比电建的好。” 过去20年,在电力行业出现了一个纺锤体工资结构:一端是月收入500且没有养老保险的农电工,一端是年收入过百万元的电力公司老总,其间是惊人的收入差距。 虽然小陈并不认为他8万元的收入过高,但在安徽工作的农电工小余看来,这已是天文数字———小余是全国电力系统60万名农电工中的一员,他每月的收入在500元左右,而且还没有养老保险。而与农电工同处纺锤体低端的还有没有全民身份和集体身份的临时合同工。 纺锤体的高端是电力系统科级以上的干部———虽然有地区差异,但他们的普遍收入是当地平均收入的5倍。其中,基本实行了年薪制的电网系统,知情人士说,“一般而言正(副)处级一年30万左右,正(副)科级15万到20万。” 而小陈,正属于两头不靠的纺锤体的大部分。在全国而言,他们的收入虽然没有达到此前外界所报道的15万元,但也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收入。 可以理解,此次降薪风暴,不止小陈,情绪激动的还包括地方的老总们———除了降低员工收入,国家电网公司还明确要求“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工资收入纳入国网公司总部管理,总部统一制定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杜绝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 主营业务即使亏损“三产”却能狂赚 在过去二十多年,由于经济的突飞猛进造成电力的严重短缺,加之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地位,让之成为“旱涝保收”的行业,职工收入扶摇直上。 一张瘦长的工资单并不足以反映电力系统收入的真实状况,“关键看工资单以外的收入”,小陈的解释意味深长,但他并不愿意把它称为“灰色收入”———“这是分红,是职工入股多经的分红”。所谓“多经”,就是电力职工投资的多种经营产业,也称为三产或辅业,与主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一种主业在亏损边缘挣扎,三产收益却畸高的奇特现象产生了。河南省电力公司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26.17亿元,但亏损却达2.98亿元,不过该省电力公司“多经收入实现74.61亿元,利润实现1.76亿元”。 在减人增效的改革过程中,为了更好安置富余员工,电力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职工集资开始大办“三产”。最开始的“三产”还是以宾馆、餐饮之类的产业为主,但后来开始投资与主业相关的电力物资的生产、销售或施工辅业,甚至有的直接投资了主业。 由于垄断地位,电力的三产开始“反哺”电力职工,成为电力职工高收入的重要来源。职工持股成为了确保收益的途径———电力企业的三产中,职工占有股份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 审计署对电力行业的审计确认了这一点———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使得三产企业往往能获得高额利润,内部职工个人入股便成了分取利润的最好手段。 但为什么供电的要比发电的收入高,发电的要比电建的好?“关键要看主业是不是垄断的。”小陈解释说,由于放开竞争,发电和电建现在都没有什么“花头”,而供电“独此一家”,这样三产的效益就非常好。 在这次电网系统的减薪风暴中,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提出了“严禁主业单位接受多经企业的工资返还”等规范工资收入来源的措施。 但小陈认为,这些措施能否最终有效执行依然难以确定,“因为职工投资入股,取得投资收益是受法律保护的”,尽管这种收益的基础是建立在主业垄断的前提之上。 □专家说法 根本是打破垄断 在近日中国法学会网举办的“从福利腐败谈公共资源平等分配的法律保障”研讨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温克刚认为,遏制“福利腐败”最根本的方法是打破垄断。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对其进行监督。审计的重点在经营成本上。 立法未必有用? 在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认为,要健全法制遏制“福利腐败”,当务之急还是要立法。他指出,一个对垄断行业监督的有效的完备的法律,能够全方位地施加法律监督。 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凯湘却认为,“福利腐败”问题不是一部法律就能解决的,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体制”。在公法领域,法律的推进作用有限,超前立法会提高执法成本。因此,法律应该是在有需要时跟进,对成功做法加以认定和制度化。 □相关新闻 广东“建议”垄断行业别再涨工资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日前发布了2006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有关指导方案建议,依靠国家特殊政策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垄断性行业和企业,工资水平已达到本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原则上不应再增加工资。 央企职工住房补贴被削 就职于北京某央企的何小姐7月的工资比上月少了600多元。她刚领到的工资条里,住房公积金项下的扣款从1100多元降到了800元。国资委的一份新文件,对所有央企的住房公积金和相关补贴进行严格控制。这是相关部门对垄断行业高福利实施限制和调控的第一个实质性动作,中央直属的167家企业都在清理范围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