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高校就业率应由第三方统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6:29 中国青年报

  实习生 邢佰英

  “一面是毕业生对学校催交就业协议的做法强烈不满,一面是从学院党委书记到各系系主任都被就业率这个紧箍咒紧得喘不过气来,这种现象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一种无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教授孙柏英认为,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对高校、高校对教师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这是造成高校对就业率统计数字“百般重视”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则认为,由于高校隶属于政府部门或直属教育部,在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等很多方面都没有独立的自主权,要听命于政府或教育部。高校的就业率就成为校领导政绩的代表,成为利益链的一环,其统计结果自然很难符合真实情况。

  顾海兵认为,对于高校来说,拥有不错的就业率是一举多得的事,况且就业率造假可以达到低成本高回报的成效。

  “不但政府对高校的评价或明或暗地与就业率直接挂钩,而且学校的重点学科申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等,都以该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衡量标准。”他说,就业率高了,学校对下一年的招生规模便有了与教育部讨价还价的余地,也加重了向考生作宣传的筹码,学校的名声也自然水涨船高。

  顾海兵认为,对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工作不应让高校自己统计,而是应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这样的统计结果才会更真实、更客观,而这种符合实际的调查信息也是社会、政府、考生最需要的。

  对于高校就业率造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认为,主要是不利于政府和教育部进行相关的科学决策。他说,政府部门和教育部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作出调整,如发现就业率降低,就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对高校招生规模及时控制。相反,虚高的就业率就会延误社会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时机。

  白教授认为,虚高的就业率也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高校某些专业设置早已滞后于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就业。而这种情况被遮蔽了,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致使毕业生违心地被卷入这个骗局,他们成了牺牲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业率的随意欺瞒,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而且也触犯了道德底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未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因此更加艰巨。”

  “由于高校很少能按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高校实际承担了过多的政治任务,如果当年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政府就会担心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孙柏英介绍,这对非名校的压力更大,“如山东某大学有一年行政管理专业一个班中有一半人不能及时就业,学校领导着急,政府也施加压力,这种情况下,学校不造假怎么办?”

  顾教授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出路选择日趋多样化,有的学生打算考研、考

公务员,有的毕业生对工作较挑剔不愿低就,这些都会耽误他们找工作。一些毕业生不能按时定下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政府和高校应该正视这一实际情况,避免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到头来反而耽误政府决策,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

  就业率为何要“注水”

  实习生 叶铁桥 本报记者 刘芳

  在广州某大学独立学院,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位刚刚从该校辞职的老师谢然(化名)。

  他说,该校就业率造假是为了赚钱,因为就业率高就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招生3000人左右,每个学生收费以平均1.5万元计算,学校每年收入就近1个亿。这些钱就成为学校迅速扩张的资本。据他了解,该校已经在四川、贵州、河南等地办了分校。

  主管就业工作的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陈三俊主任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有些学校过分追求声誉,搞短期行为,以为就业率上去了学校的声誉就上去了,所以想方设法将就业率吹成大泡沫,结果害人害己。

  “如果一个学校通过造假将就业率搞上去了,而另一个学校公布的却是实际就业率,那实事求是的学校无疑是要吃些亏的”,陈三俊说,她相信造假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终究会被曝光出来,到那时又会极大地损害学校的声誉。“因为这种做法不但欺骗了学生,欺骗了付出巨大成本的学生家长,更欺骗了社会。”

  湖南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汪卫斌认为,近些年来,招生与就业率紧密挂钩,就业率成为关系一些学校、院系和专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在此因素影响下,就业率的高低变得分外重要,造假行为也就随之出现了。

  汪卫斌说,就他掌握的情况来看,现在全国的许多高校都实行院系经费动态包干,也就是说,院系有多少学生,就发放多少经费。而每年编制招生计划前,这些学校又都会将本校各院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形势好的可能会扩招,形势不好的则可能会缩小规模。由此造成“多一个学生多一碗饭吃”、“没课上没饭吃”的境况。

  “将招生和就业联系得如此紧密是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是促进了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拉近了学校与市场的距离,消极的一面则是容易导致产生短期行为,就业率造假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厦门大学博士生陈厚丰则认为,就业率统计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一些著名的高校就业率反而不太高,在就业率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经常是一些不大知名的院校。这说明就业率这个评价指标并不完全切合实际”。

  陈厚丰说,国外高校采取中长期的就业跟踪制度,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并且综合考虑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平均年薪等因素,这样才比较合理。“如果把就业率当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损害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利益了”。

  今年被媒体曝光的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

  中国矿业大学

  6月30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MBA应届毕业生赵某在领取毕业证时扑了个空。因为没能找到单位签署三方就业协议,校方不肯向他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在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因为没能就业而拿不到毕业证的毕业生,不止赵某一人。

  中国矿业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称,该校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压力很大”。按照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2006年的就业率要略高于2005年的同期,2005年该校的研究生就业率已达到99.3%。各专业的就业率与该专业次年申请招收学生的比例息息相关,所以从学校到各专业都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安徽少数高校

  有媒体报道,安徽少数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一些毕业生为了拿到毕业证书,甚至找路边的小店随意“签约”。

  就此,安徽省教育厅明确,任何学校和个人均不得以扣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方式要求学生提供就业协议等就业证明材料。对于在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查处。

  湖南部分高校

  据新华社报道,湖南省教育部门年初向社会公开点出高校就业率“造假”的现象:对该省高校上报的就业数据进行核查,从中随机抽样15%进行追踪调查,然后根据核实的情况核减就业率。结果被调查的高校没有一家上报的数据是百分之百过得硬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某高校竟然从一家不到百人的单位里,弄到超过一百人的接收证明。

  边集整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