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赴难:上海医疗队成了定心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01:31 燕赵都市报

  

赴难:上海医疗队成了定心丸
▲唐山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部队和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陆续赶往灾区,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医疗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医疗队员纷纷投入到忘我的抢救工作中。

  

赴难:上海医疗队成了定心丸
▲71岁的尹晓晨老人在向记者回忆30年前唐山地震时的情景。(赵海江/摄)

  ■核心提示:几秒十几秒钟的强烈地震,使唐山市及所辖各县刹那间出现了70多万
名伤员,其中重伤员达到16万多人。更为糟糕的是,当地大型医院的医疗楼和病房楼全部倒塌,医护人员伤亡严重,医疗设备、药品全部被埋压。如何让这些地震伤员得到及时救治,成了当时的一项“战斗任务”。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部队和全国各地立即组成了283个医疗队,医务人员近2万名,携带部分药械和生活用品进入灾区救护治疗受伤灾民。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规模,在古今中外救灾史上前所未有。

  冒着生命危险冲洗X光片

  “那时余震很厉害,每隔几秒钟就抖一次,我们医疗队员根本顾不上自身的安危,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生活区陈生民老人的住处,当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向记者回忆起30年前,在唐山那场灾难中度过的40多个日日夜夜时,心情显得颇不平静。

  1976年7月29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和平医院即从各科室抽调30人组成医疗队奔赴唐山。根据上级指示,陈生民被安排到丰润县救治伤员。在单位,他是放射科的一名医生,结合专长,他在丰润灾区主要负责给伤员拍X光片并冲洗出来以诊疗病情。当时设备条件简陋,仅有一台小型的X光机,加上太阳光线较毒,就是蒙上红布也暗化不了,一拍片子就曝光。伤员很多,病情危急,可X光片又拍不出来,这可怎么办?

  关键时刻,大家想到了丰润县医院,看看那里的设备条件能不能用。放射科在医院的四楼,而这时,因受强震冲击,整幢楼房已经倒塌了半边,情况很危险,随着余震的发生,楼房随时都有再次倒塌的可能。更加令人不安的是,丰润县医院放射科原有3名医生,其中一人已经在地震发生时遇难,另两名医生也被埋在废墟里,被人挖救出后,已经惊恐得再不敢进楼了。

  “当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一个人冲进四楼的放射科,还好,X光片洗像设备还能用,当时一边洗着像,一边发生着余震,那时都不知道害怕了,一心想着尽快多冲洗出些X光片好救伤员。”陈生民老人说,在那种危险的境况里,每冲洗一张X光片大约需要近一个小时,他在这种极其危险的状况下,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实际上不光是我,别的队员也和我一样,为了抢救伤员,我们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陈生民说。

  就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陈生民和队友们在丰润县“战斗”了十多天,此后又“转战”震度比较强烈的丰南县,在该县毕家圈村和黑沿子乡卫生院,与当地医疗卫生人员一起,救治了众多受伤群众。40多天后,当陈生民和第一批救援的和平医院医疗队员离开时,乡亲们依依不舍,含泪送别……

  上海医疗队赢得了好口碑

  在这场惨烈的震灾面前,在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出现了许多撼人心魄的动人场面,涌现出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

  地震救灾最重大的任务是救治受伤人员。和陈生民所在的和平医院医疗队一样,7月28日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部队和地方的医疗队便开始赶到灾区。29日和30日,大批医疗队从四面八方赶来。而在这当中,上海先后共派出了53个医疗队共2003人到唐山救援,是所有省市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医疗队。

  “上海医疗队和我们的医疗队做过一段邻居,工作之余和他们队员聊过天,因为他们技术好,设备先进,工作中忘我肯干,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所以在当时‘上海医疗队’都成了良好医德医风的代名词。”陈生民说。

  据一些老医疗队员回忆,唐山机场是总指挥部,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都先集中在此,然后奔赴各自的驻扎点。上海第一批医疗队有1700多人,来自全市近50家医院,所有人都是自愿报名,很多人来不及和家人道别,就乘上了开往丰润县的火车,随后分乘30多辆军车到达唐山机场,最后以医院为单位,赶往唐山市34个驻扎点。之后几天,医疗队陆续抵达唐山,飞机频繁起降,“整个机场就像是个公共汽车站”。

  救治伤员不分白天和黑夜

  71岁的尹晓晨老人时年担任沧州地委财办副主任,地震发生后,他被派到丰南县抢险救灾。采访中,他向记者回忆起当年在丰南县救灾时搭建“席棚门诊”的情景。

  地震发生的当天,尹晓晨和沧州地委的领导作为“前哨”即赶到了丰南县,根据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安排,在连续两天一夜未合眼的情况下,他又立即返回沧州,组织调运大量熟食,以解丰南当地群众的燃眉之急。同时,沧州地委也派出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医疗队奔赴丰南。

  为了尽快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队员们把运来的竹竿、苇席搭起“席棚门诊”。因人员不足,干部、医生、司机等所有人员,全力以赴参加劳动。时任沧州地委副书记的崔永生同志和抗震救灾工作小组的人员也不例外,和大家一起,扛竹竿、挖地窝、搞帮扎,很快建起了几十个“席棚门诊部”,使伤病员在比较卫生和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护理和治疗。随着医疗信息的传播,丰南全县各乡各村(当时称为公社和大队)的伤病员大批涌来,医护人员不分白天和黑夜,随来随护理、随治疗,危重伤员送往飞机场,转运兄弟地市医院治疗。尹晓晨老人回忆说,当时,骨折截瘫的伤员很多,一时难以康复,一般采取较好处理之后,便迅速转送全省各地市条件较好的医院治疗。

  “医疗队员到达灾区后,因为情况紧急,条件简陋,他们就用桌子代替手术台,用汽车灯、手电筒代替手术照明用灯。没有消毒桶、罐,医生们就用洗脸盆烧开水煮,没有夹板就用树枝代替。”队员们回忆说,有的医疗队一到灾区,来不及到指挥部报到,就在伤员集中的地方进行医疗抢救,以至于医疗队已经到达灾区一两天了,指挥部还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一些主持手术的医师,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二十多个小时还下不了手术台,更别说吃饭、喝水和休息了。

  据统计,唐山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部队和全国各地立即组成了283个医疗队,总计近2万名医务人员赶赴唐山抢救灾民。医疗队在整个灾区迅速布成一个强大的医疗救护网,与当地医疗力量共同配合,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抢救工作,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颂歌。

  (本报记者:尹书月)

  历史档案:河北省(1976年)8月3日关于药品生产的意见

  1.关于抗菌素生产。按国家计划,华北制药厂1976年生产抗菌素原粉1468吨,1至7月已完成930吨,占国家计划的57.8%。在此基础上,再增加抗菌素原粉79.5吨至100吨,其中包括青霉素22.5吨,链霉素25吨,土霉素32吨。

  关于分装针、片剂成药生产。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市制药厂、红卫药厂3个厂的全年国家生产计划为青霉素96吨、链霉素432吨、土霉素50吨,共计578吨。再增产青霉素23.5吨、链霉素32吨、土霉素75吨、四环素30吨,计160.5吨。

  2.关于B12原粉生产。国家原计划生产74公斤,确保完成任务,不再追加生产指标;分装成品药(针剂),国家计划生产4公斤,再增产16公斤。

  3.关于葡萄糖生产。国家原计划生产3600吨,维持原定任务。

  4.关于咖啡因生产。1976年国家计划生产95吨,再增产30吨;乙醚(麻醉剂)计划生产40吨,再增产65吨;另外计划生产甲氧氟烷(新产高效麻醉剂)40公斤(已产20公斤)。

  5.关于维生素生产。国家计划生产160吨,再增产30吨。

  历史档案:(1976年)8月9日卫生部向京、沪、吉、陕、鄂、川指示

  为抢救伤员,你省、市支援了大量的药品、生物制品等救灾物资。根据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大力增产药品的紧急通知》精神,经我们研究,关于生物制品,提出以下增产意见:

  1.增产制品:①破伤风抗霉素40亿单位;②破伤风类霉素70万毫升;③乙脑疫苗600万毫升;④四联或五联制剂400万毫升;⑤气性坏疽抗霉素2.6亿单位;⑥斑疹伤寒疫苗2万人份;⑦02菌苗20万毫升。

  2.各生物制品研究所为救灾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包装材料等有关物资、设备、煤、电、柴油等,凡本单位经过挖潜、调剂不能解决者,要按现行供应体制报省、市委解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