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构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06:00 光明网

  近年来,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领域,有两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解决时间性互动问题,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解决空间性互动问题,完成东方与西方的沟通。这看似互不相干的两个论题,实际上又内藏着互动的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必经之路。由此看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并揭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近读王国炎的新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列为一个论题进行研究,构架两者的互动性,可谓匠心独运。

  该书作者指出,要科学地建构这两大论题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必须解决两个关涉全局的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中的角色问题,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角色问题。

  在作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与功能,在古代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在近代又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在现当代则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自从在中国传播开始,就植根于中国文化内在的创新机能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介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领域,决不是文化发展在内容上的先后延续,而是文化传播学上的一种质的变迁,是一种创新。这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介入并促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性和合法性,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中不可置换、不容替代的重要角色。

  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说,作者首先厘清了两者的亲和性与关联性。在作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产生,也适用于东方,并同东方文化相融通;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东方,但也具有世界性的一面,也可以同外来文化相贯通。既然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文化资源和文化张力,不仅可能,而且十分必要;同样的道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不仅可能,而且可行。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改造、超越中国文化的科学指引;从工具论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时代性、世界性地扬弃中国文化的良器;从效果论上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最佳形态,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有机体。这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理依据,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法理依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