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劳动者之歌:坚守十一年的责任(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07:4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关明  

  

劳动者之歌:坚守十一年的责任(上)
——记太重集团矿机公司“刘胡兰小组”组长张清萍

  张清萍:26年如一日,张清萍坚守在机械加工行业最艰苦的车工岗位。在担任太原矿山机器集团公司“刘胡兰小组”组长的11年中,她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如果有一本以工作量为内容的“工作日历”的话,张清萍和她领导的“刘胡兰小组”,日历早已翻过了2010年。而张清萍本人则还要翻得更远———近5年来,她已经干了22年的工作量。

  她们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有人或许会猜测,如此大规模地超额完成任务,是不是定额过于宽松?实则不然,每个工件的定额,都是根据工艺规程计算加工时间,加上搬运坯料、摆放成品以及适当工间休息之后制定出来的。要超额超产,基本只能在减少休息上打主意。

  这或许可以让我们理解,要“走在时间前面”,需要多么急促的脚步。

  经过多次改制重组,“刘胡兰小组”前面有一个长长的定语———太重集团煤机公司矿机集团公司润液分公司刘胡兰小组。16名成员平均年龄28岁,清一色的女性车工。张清萍是这个小组的第七任组长,也是干得最长的一位,从1995年上任到如今,已整整11个年头了。

  “刘胡兰小组”命名于1960年,在火红的年代里,曾有过“背着幼儿上机床”、“八两粗粮夺高产”的壮举,历任组长中,有的受过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有的曾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但红旗传到张清萍手中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那时,全国机械行业普遍滑坡,小组也面临“无米之炊”———要知道,即便在最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的体制也能保证她们任务饱满。

  最困难时,小组除3人留守外,其余全部休假待岗,而留下的3人也基本无活可干。

  有好心人劝张清萍,离开吧,凭你的名声和技术,不愁找个好岗位。

  而张清萍选择了坚守。她说,当了组长,我对小组就有一种责任感。

  那些日子,她像一位士兵在无人的阵地上坚守着战旗。

  任务不足,她推上小车,到任务相对饱满的车间,甚至到厂外揽回别人不愿干的零碎活;工艺复杂多变,她就一人多能,需要哪台机床就开哪台;库房的人也下岗了,她就自己领料、下料。多少次,她一个人拖着10多米长的原料走过长满荒草的厂区,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告诉自己,哪怕守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下去。

  她坚守的,是一份孤独而苍凉的责任。

  那些日子,每个季度,她与公司领导要到下岗的姐妹家里家访;每半年,小组全体成员要聚会一次;每一年,她们定期到刘胡兰纪念馆,重温小组的光荣与梦想。

  “看你们把工厂搞成什么样子了!”

  “为什么大家下岗你不下岗?”

  听到这些责难,她只能有泪往肚里流。她耐心地解释改革进程和企业前景,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和关系,为姐妹们联系工作。那些年,姐妹们开过音像店,卖过鲜花,在冬日里等着春天的到来。

  2000年以后,企业形势逐渐好转,下岗的姐妹们陆续回到了组里,机床重新开始欢快地轰鸣,张清萍又有了使不完的劲。

  加班加点对她已是常事,今年“五一”,小组被授予“五一巾帼奖”,她从北京领奖归来,就立刻回到车间,要补回开会拉下的定额。

  长期的劳累使她患上颈椎痛、静脉曲张等“职业病”,长期的加班让她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都欠下了很多,讲起这些,她像所有的女人一样,一肚子苦水,一汪眼泪。

  “但是,这是我的责任。”张清萍扬起头,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