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家有学子——择校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1:1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编者按:择校,对不少家长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新学年转瞬即至,又会有多少家长投身“择校大军”不得而知。

  一边是孩子的前途,一边是择校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天平的两端,几乎所有的家
长都会选择向孩子一方倾斜。于是,一场本该由孩子公平起跑的竞争,最终演变成了家长经济实力、人脉关系的比拼。

  这一组报道,正是这场“马拉松赛”中郁闷家长们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门为推动择校问题的解决,已经开出了就近入学等诸多均衡教育资源的药方,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择校问题成因复杂,且由来已久,短期内根本解决难度很大,在部分地区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因此,在呼吁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也呼吁社会方方面面努力,至少对于部分心力交瘁的家长而言,破除盲目攀比、崇拜名校的心理,也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毕竟,“非名校成功”的案例已不胜枚举。

  择校背后的“较量”

  本报实习生武蕊

  这个闷热的夏天,择校大战再一次扰乱许多家庭的生活。

  每年夏天,为孩子择校而奔波就成为众多家长的烦心事。根据北京市部分示范高中公布的择校比例,今年该市总体择校生不高于总人数的15%。

  虽然公布的数字比例似乎不高,但许多家长仍然带着孩子在各个意向中的学校间“赶场”,围绕升学展开家庭经济实力与社会关系的大比拼,有些家长戏言:在北京,上个好高中比上大学还难。

  今年北京市示范高中的择校生人数正式纳入统招计划,和去年相比多数学校的择校比例明显压缩,部分示范高中的择校比例由去年的20%降至12%。择校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各校分到的择校名额“指标”,也受到严格控制。这些都导致择校生的名额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有关择校的比拼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出些择校费能进去已经很不错了,就怕有钱没地方要。”有家长称。因为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所以高中是允许择校并收取择校费的。所谓择校费,可以看做是争夺重点中学或次重点中学资源过程中的敲门砖,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面临的又一道“经济坎”。

  家住海淀区的杨磊先生一脸愁苦地告诉笔者,由于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为了能上个重点高中只能走择校这一条路。而有些重点高中“不得已”选择了涨价、拔高录取分数的手段,控制择校生的报名人数,“择校的费用是少不了的,再加上托人送礼,我准备了6万元。”

  按北京市2005年市民人均收入算,夫妻双方都在职的普通三口之家,要将近6年不吃不喝才能凑足这笔钱。由于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重点送,赞助费高得吓死人,有的择校费甚至高达8万元。

  “家里有关系没?拿多少钱?”已成为家长相互讨论有关择校的话题。为了能让子女进入重点学校读书,家长们可谓是绞尽脑汁,各个使出浑身解数,托关系、攀亲戚。“为孩子报了三所高中择校,其中有两所学校入学机会较大。”满脸愁苦的杨先生讲,“现在想让孩子上个好学校真难,一大早就带着礼盒去求人帮忙,虽然人家说问题不大,但录取通知书不发到手里,我这心还得提着。”前两天北京九中高中的一位教师提醒他:除非你的孩子非常优秀,或者有过硬的关系,否则根本进不了好学校。就算关系过硬,也得交钱。现在不是有钱就能进得来,像有些家长拿着钱却没处交,竟当众哭起来,这也是年年都有发生的事儿。听了这话的杨先生更是心里没着没落的,这不,满头大汗的杨先生又带上礼品向亲戚家赶去……

  一位原某高中校长一语道破天机:“学校硬件建设的经费就是靠线下生的择校费。”利用择校生家长的个人关系,为学校拉来大大小小的投资赞助,大到翻新操场、扩建教学楼、宿舍楼,小到为学校提供优惠而充实的后勤保障通道,以及学校用车的方便途径,等等。北京九中的刘同学告诉笔者,他的父亲是某单位的一位领导,好几次学校大型用车都是找他父亲来帮忙解决。其他部分择校生的家长们,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过学校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

  就笔者对北京三所重点高中在校择校生的调查显示,很多重点高中的择校生家长,在社会上多处于中上阶层,他们各自拥有某种社会资源,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他们维持并巩固着这个重点学校的模式,使得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成为这种模式的主要受益者,并通过这种模式,在代际之间传递和复制着他们已有的优势。

  “城里小学的条件比农村强多了”

  本报记者陈晓燕

  小阳阳的小学定下来了,是靠近颐和园的一所小学,杨兰(化名)终于松了口气。

  这个23岁的女孩还是学生,但有着不同于同龄女孩的沉稳的嗓音,叙述起事情来显得冷静而有条理。

  “奇怪吧?别人家都是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找学校,我们家有点特殊。”坐在一家咖啡吧里,杨兰讲述着,“阳阳是我外甥,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姐和姐夫搞个体,没空管孩子。阳阳上小学的事情就落到我和我爸头上了。当然主要还是我跑,我爸年纪大了,身体不大好……”

  阳阳六岁多了,9月份该上小学了,这事儿从去年起全家人就上了心。杨兰家在北京海淀区上地北边的农村,按政策阳阳应该上附近的小学,方便,而且据说在当地已经算是好学校了。可是一想起这所乡村小学,杨兰就寒心。

  “实在是太差了!”杨兰有点激动,“桌子椅子什么的破一点,这倒是其次,主要是环境和老师水平不行。”

  “我一向认为老师是最重要的,好老师能影响人的一生。如今,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老师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而且人换得也勤,一两个学期换老师是经常的事儿。”

  杨兰就是从家附近的农村小学毕业的。她深切体会到受农村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城里孩子们的差距。“比如,你上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而城里的孩子早就把windows、office等玩儿透了。”据她所知,该所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大多为中专,英语水平不高,计算机配置也跟不上来。“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思路不宽广,硬件配置落后,我不希望阳阳走我的老路。”她叹了口气。

  只剩下一条路———择校,而且必须是城里的学校。

  从去年9月份开始,杨兰一家开始留意城里的小学,经过严格的筛选,把目标定在四五所小学。一有空,杨兰和她爸就奔波于这些学校间进行实地考察。

  “择校,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杨兰的眼里闪过一丝自嘲。

  “有钱的上好学校,没钱的上差学校。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谁不想孩子上好学校,但你得有资本啊。”杨兰本来想让阳阳上海淀区两所重点小学,但一打听,光是赞助费就要好几万。由于离家远,孩子得寄宿在学校,每个月又要多出近千元的开销。“我家经济条件一般,爸妈拿点退休金,我还在上学,姐姐姐夫的收入也不太多,这个费用对我家来说太高了。”

  我想起我采访过的一位生意人的话:“择校就像买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学校档次不同,收费也不同。”

  我告诉杨兰,她哈哈大笑。

  “我们的要求不高,只要学校对学生负责,不是想着赚钱就行了。咱家一没钱二没关系,只能上一般学校。如果我家住城里,我们决不择校,一定就近上学。毕竟,城里小学的条件比农村强多了。”

  至少,城里小学的操场都比较正规,绿的仿草坪,红的防滑跑道,看起来赏心悦目。杨兰说,阳阳特别高兴,因为他要去“美丽”的学校上学了。

  来回考察了几次后,杨兰和她爸选择了离家相对较近的一所小学。学校每天有班车接送,不用寄宿。幸运的是,除了一年交两百多元钱的跨区择校管理费,学校不收赞助费,其他班车费、午餐费、学杂费等等尚在杨家承受范围之内。

  杨兰还发现,学校课程表里有电子琴、古筝、剑桥少儿英语等,能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这也是她选择这所小学的一个原因。“这些课程在农村小学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杨兰一脸自豪。

  “如果有可能,我想多数家长都会为孩子择校”

  ———一位教师家长的独白

  本报实习生武蕊 本报记者尹雪梅

  自从这个两口之家升至三口,就没恢复过往日的平静。

  孩子的择校资料还放在浅黑色的桌子上,她看过的资料还被分类摆在桌子后面的书架上。在外面的客厅里,有一把小提琴,孩子每天都会在这儿被迫拉响那重复过不知多少回的练习曲。戴老师,一位孩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点的学校,她不肯放过任何机会。

  今年儿子该升初中了,石景山区某中学的戴老师,跑了整整一个夏天才为儿子办好择校———选择了一所北京市重点中学。这所学校在北京的中学里很有名,那里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中高干子弟、富家子弟云集,若没有过硬的背景或一定的经济实力,想把孩子送入这所学校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初择校的艰难,戴老师说“不提也罢,反正一言难尽”。在没有关系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实力情况下,戴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自己和孩子的户口迁入孩子的舅舅家,孩子舅舅家属于该名校划片范围内,期间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戴老师不愿意细说。

  虽然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但从孩子上小学起,她就是采取择校的办法来使孩子进重点学校,小学上的就是北京市重点。“如果有可能,我想多数家长都会为孩子择校。”戴老师说。

  “参加过这么多次初中入学考试,头一次见到像书本一样厚的试题卷。现在为了择校家长愁择校费,孩子愁考题。”戴老师有些情绪激动,“择校是必然趋势,别人都择校,自己当然也会,谁不为孩子着想。总不能眼看孩子错过机会掉队吧!从牙缝里挤,也得给孩子交头痛的择校费呀。”

  戴老师认为,大环境影响的使然,使得家长们纷纷加入择校大战。

  “其实家长们也不愿意择校,多花钱、四处求人不说,孩子也受罪,学校离家那么远,早晨要少睡一两个小时,作为家长也心疼。可是不择校又不行,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去上好学校,我们做家长的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戴老师说。

  在采访家长们“赶场”“跑校”的同时,记者还遇到了一位家住海淀区光明村的王女士,王女士最近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花8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二手房,就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就近入学的理由,能够上一所满意的学校,这位家长感慨万端地讲:“要知道这80万为的只是孩子能进个重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