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书院,延续城市的文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0:20 江南晚报

  本报记者莫雨

  一座书院就是一个文化坐标。即便是400多年后的东林书院,在追寻它的遗迹时,依稀还能看到那些闪耀在旧时屋脊上的思想余光;近些年,无锡人更是在它残败的遗址上,见证了东林盛世规模在新时代的再度光复。作为无锡人,一直以无锡拥有这样一座中国文化史上的“重镇”而深感骄傲。随着对无锡文化的深入探访,才发现,原来无锡所拥有的不仅仅
是一座东林书院,比如惠山脚下的二泉书院、阳山的安阳书院、蜀山脚下的东坡书院,以及江阴城里的暨阳书院、南菁书院———每一扇乌漆大门背后都有着从岁月尽头传来的琅琅书声,穿越历史的长廊,才构筑起今天锡城的文化积淀。在踏访那些书院旧址过程中,由远及近、由浅及深——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正在渐渐地清晰起来。

  古书院的全面整修

  东林书院

  在刚刚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东林书院赫然在列。如果单单从它的历史渊源和名气看,这个荣誉来得还是太迟了一点。这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在近年一家权威出版社的排名中,它甚至已被排进了中国四大书院之列。

  这座位于锡城东门的古书院,由北宋知名学者杨时于政和元年牗1111年牘创建,明万历三十二年牗1604年牘重修,后成为东林党人的讲学基地,东林书院由此盛极一时。明天启年间阉党矫旨强令拆毁,不留片瓦寸椽,同时迫害各地东林人士,造成震动明末史坛的重大政治冤案。

  书院被毁后,经历多次修复。明崇祯元年牗1628年牘下旨修复,崇祯二年牗1629年牘至清代续修,至上世纪90年代,东林书院还是偏居一偶,部分馆舍为东林小学使用。2001年起,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全面修复东林书院。同时,在其北面辟建东林广场,与东林书院旧址相协调,形成了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至2004年,也就是书院建院400周年之际,东林书院完成了两期修复工程,达到其历史鼎盛时期的规模,其中的石牌坊、泮池、旗杆石、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报功祠、道南祠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书院建筑布局和历史风貌。

  二泉书院

  即便在二泉书院修复之后,恐怕很多游人还是会忽略掉这座书院的存在,至多也只是作为一个游览景点一带而过。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位于听松坊一侧的书院,为明代名臣、文学家、教育家邵宝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为纪念北宋名相李纲而建,这里也是他受权阉刘瑾打击、辞官归里后的讲学之所。邵宝去世后,其门生将书院改为祠堂。

  书院现存建筑为清代晚期重建,三进两庑,均系硬山顶带风火墙建筑,除第一进门楼为二层外,其余均为平房。书院原位于锡惠公园管理处内,近年园林部门对该书院旧址作了全面整修,并对后园稍加增广,立古碑于厅室及廊壁后,作为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的一大景点向游人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修复二泉书院之时在原地重建了顾端文公祠,又名顾宪成祠。据说,著名的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原来即挂在堂内,1946年由顾氏族人在修复东林书院时从祠中取走,“文革”中被毁。这次修复还其本来面貌,集大文豪郭沫若书法,重制一联悬于堂外,以飨游客。东林与二泉,两个相互响应的文化坐标,一东一西正好贯通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

  安阳书院

  安阳书院旧址位于今惠山区阳山镇南狮子山与牛头山之间,现锡山职业高级中学校区内。书院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八年(1882年)落成,四面环河,东面有一座小型石拱桥可通。桥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阳山石结构。近几年,在无锡市十多位市政协委员的奔走呼告下,这座偏居一隅、风雨飘摇中的旧书院终于得以修缮。书院坐西向东,原布局为“两进两侧厢”,三面有廊,中为天井。共有房屋十余间,均为硬山顶建筑。现除南侧厢五间已拆除改建了新房外,其余都较完好地保持着原状原貌。

  东坡书院

  位于宜兴蜀山脚下的东坡书院,又称“蜀山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买田讲学之地。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曾培育了潘序伦、倪维德、顾景舟、范保文等著名人士。由于年久失修,东坡书院逐年破落。近年,丁蜀镇决定修缮东坡书院,通过社会募捐,共募集资金170多万元。

  整修历时12个月,共修复房屋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新建了碑廊和后花园,较好地保存了东坡书院的原有风貌。2004年,书院修毕正式对外开放。

  城市文脉的延续

  当你流连于一座书院时,内心被隐隐震动的相信绝不只是那些残存的旧迹、岁月的风霜,而是那种氤氲其中、含而不露的文气,那是书院与生俱来的气质,即便在衰败了几百年之后,也是能够透过尘封的岁月慢慢地浮出来的。说得高调一点,这就是文化的穿透力。因此,当这些残旧的古书院被一一修复之时,人们希望与关注的,绝不单纯是它外表的还原与修复,而是它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影响在当代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与持续性。

  本报曾不止一次呼吁重建东林书院的文化研究体系,尽管这种文化的修复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但我们已然看到了锡城的书院文化已开始发挥它的传承与重建功能。眼下,“东林学习讲坛”已开始定期设坛开讲;书院与书院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正在构筑中,比如东林书院与安阳书院结好——安阳书院在东林书院建立了友谊桃林,东林书院也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回赠给安阳书院,并在安阳书院建立了友好书院展示室,集中展示两地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当我们翻阅无锡教育发展史时,俨然发现随着文脉的自然延续,在古老书院与近现代教育中已然形成了一条城市文脉的转型之路。比如,东林党人顾宪成主张“实学”、“实用”、“实益”,这是宋代东林书院儒家理学传统的继承恢复,也是继承中的创新,无锡文脉由此从务虚逐渐走上务实的道路,从而使近现代教育同样成为无锡文脉一段辉煌的历史。让我们看看与这些书院一脉相承的历史链接——东林书院之于东林中学、东林小学;暨阳书院之于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南菁书院之于南菁中学;安阳书院之于安阳初中、新读中学、锡山职业高级中学;东坡书院之于东坡小学——这些新旧学府之间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与传承。从某种意思上说,正是这种文脉的延续,才构筑了无锡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化的坚实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