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抗震精神铸就新唐山崛起之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0:20 河北日报

  在唐山市中心广场上,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抗震纪念碑。在唐山人看来,它不仅是对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的纪念,更是新唐山拔地而起、构筑雄健高远的城市魂魄的真实写照。

  30年来,正是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激励下,唐山人民倾注满腔心血,浇铸了新唐山的文明魂魄,使唐山成为渤海之滨一颗闪耀着人类文明之光的璀璨明珠。

  以抗震精神浇铸唐山的城市之魂,打造唐山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是30年来唐山人的不懈追求,推动着唐山精神文明创建的车轮滚滚向前

  美国朗艾道,法国达能,日本松下、丰田、NGK……漫步在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许多世界著名大商社、大公司兴办的企业令人目不暇接。

  据我省有关部门统计,唐山市去年实际利用外资50411万美元,居全省第一位;今年1至5月份实际利用外资30567万美元,同比增长93.4%,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其奥秘何在?

  “是唐山文明、诚信和安定的环境吸引了我们。”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小林诚先生一语中的。10年前,松下公司准备来中国大陆投资时,为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颇费了一番功夫。当他们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唐山时,一下子就被唐山人为外商服务的热诚和求实的态度打动了。当年,日本松下公司就向唐山投资了8亿日元。接着,日本松下带动十多家日资企业落户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闻名海内外的日商产业园。

  “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品牌,就无法在激烈的商战中取胜;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营造出发展的优势。”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和告诉我们,“大力弘扬和发展抗震精神,以抗震精神浇铸唐山的城市之魂,打造唐山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是30年来唐山人的不懈追求。”

  打造城市之魂,党委、政府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以民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要处处体现民本意识。”基于这种认识,以民为本成为历届唐山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唐山市城建、公交、园林、卫生等38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就自上而下地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并建立健全了一套高效完备的服务机制。如今,遍及各个社区的完善的服务设施,为老百姓搭起了一座座排忧解难的“金桥”……

  党政机关是窗口行业的“窗口”,为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多年来,他们在全市普遍推行了党政机关干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简化办事程序,清理各种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政策法规,聘请了上千名社会监督员,有效地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

  针对一些执法部门存在的“冷、横、硬、推”现象,唐山市各级执法部门深入开展了“文明执法竞赛”活动,并响亮地提出:谁坏唐山的形象,就砸谁的饭碗。

  大处为民着眼,小处更是为民着想。渠化路口、实现国际无障碍通行,100%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的燃气普及率、84%的供热普及率,一串串数字折射出唐山决策层的民本意识……

  由于措施得力,2003年,唐山被授予首批“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称号,吸引了大量外企来此投资。

  政风带民风。文明高效的政风行风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推动着唐山精神文明创建的车轮滚滚前行。曾获联合国迪拜奖的唐山南部采沉区绿化建设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项涉及400公顷面积的绿

化工程中,政府出资仅占总投资的17%,其他的投资主要是由广大群众捐资认种的。

  地方煤炭管理局职工刘庆祝是当时的志愿建设者之一。谈起自己的感受,他动情了:“创建文明城市本来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付出的那点劳动算得了什么?”

  唐山富了,唐山美了。居住在凤凰城里的人却很少再谈在唐山诞生过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第一台蒸汽机、第一条标准轨道,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准确定位,开始一遍遍地查找自己的不足。

  在一次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大家明显地感觉到,虽然从灾难中走出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质朴追求,但把它汇聚、升华成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行为,显然还需要一种制度化、具体化的有效载体。"月评学雷锋十佳"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由此应运而生,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灾难中收获的巨大精神财富,已升华为不朽的抗震精神,融入唐山人民的血脉,成为塑造城市文明的灵魂,向世人展示出爱的力量

  "津西钢铁股份公司职工李春静见利明义拾金不昧,迁安市建昌营镇文化村干部群众捐款献爱心,市第五

医院'八兄弟'护理组岗位做奉献,滦县民警欧阳劲松、安荣全力救助遇难群众……"唐山市文明办今年6月16日下发的通知上,通报了5月份全市学雷锋十佳的事迹。

  一个个光荣的名字、一件件动人的事迹,让人再一次感受到唐山这座城市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有的关爱。

  30年前的大

地震,使唐山16.4万人致残、4204名儿童成为孤儿。英雄的唐山人民没有被巨大的灾难吓倒,他们相互救助,成为废墟上第一支抢救生命的力量。在震后的20多个小时里,全市约有45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而脱险。

  这种患难与共的互助互救,促使了爱的释放,构成了唐山独特的抗震精神。如今,这种精神已成为地震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财富,融入唐山人民的血脉,成为塑造城市文明的灵魂。

  "月评学雷锋十佳"活动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从1990年开始,唐山市委经过深思熟虑,在全市连续组织群众开展了"月评学雷锋十佳"活动。十几年来,该市共评出学雷锋十佳2040人。在他们的感召下,全市出现了6万多个学雷锋小组,他们常年活跃在社区养老院、光荣院、截瘫病院和五保户家庭,如同一颗颗火种撒落在唐山大地,点燃了人们心中爱的火焰。

  全国十大女杰、民营企业家常玉珍是首批"十佳"之一。她致富不忘报国,先后为救灾、扶贫、济困等捐款26万多元,并出资700万元建起了常记功臣幸福院,自费供养孤老功臣,成为19位老人孝顺的"女儿"和十几名孤儿慈爱的"妈妈"。2001年,"女儿"常玉珍先后为14位戎马半生、年过古稀的"老爸"公开征婚,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面对老人们感激的目光,常玉珍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帮助你们就是帮助我自己!"

  道德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融入更广泛的社会范畴,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唐山人已不再将"月评十佳"仅仅局限于"好人好事"的评比上,而是赋予它更加深刻的内涵:凡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都可以入选"十佳"。

  水本无形,器使之然。越来越深入的"十佳"评选,让越来越多的唐山人习惯于自问:"我够不够'十佳'?"在这一声声自问中,唐山人身上的"小"隐去了,"大"绽放了:长江中下游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唐山在全国城市中第一个向九江汇去100万元捐款;张北、尚义发生地震,唐山又在全省率先将29车救援物资运抵灾区……在瑞士召开的世界道德重整组织年会上,该组织负责人麦肯齐先生对唐山给予了高度评价:"唐山不但为中国,而且为全世界人类文明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受着爱,奉献着爱。在奉献中,唐山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升华。在奉献中,唐山人谱就了人世间和谐动人的华彩乐章

  "打个电话他们就来了!"这是记者在唐山康复村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活跃在唐山各个角落的3.2万名青年志愿者。康复村的姚翠芹告诉记者:遇到急事,如电器坏了、水管跑水了、家里有病人了,只要打一个电话,志愿者马上就到。至于日常生活所需,像买菜、理发、打扫卫生,说都不用说,"到时候他们就来了!"

  由于大地震造成的特殊历史背景,唐山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从1993年启动之初,就把"帮孤助残"列为重点。为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志愿者们开展了"三进千家门"活动,详细了解服务需求,确定服务项目,签订服务协议,使8000多残疾人和500多位孤寡老人得到长期的"一助一"服务。

  这是纪念唐山抗震25周年活动中最动人心魄的一幕:200多名青年志愿者抬着轮椅上的残疾人,一级一级地攀登到唐山的制高点---凤凰山顶。当心中企盼已久的新唐山终于展现在眼前时,残疾人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他们一边高呼"共产党万岁",一边泪流满面地唱起《爱的奉献》。残疾人运动员王宝占紧紧拉住志愿者的手:"拿金牌我敢想,可上山我从不敢想,是你们用真诚创造了一个个爱的奇迹!"

  在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里,不仅有众多的青年志愿者,还有数不清的老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目前,全市有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40余万。其中,经过正式注册、培训,接受管理和监督,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明确的服务项目、详细的服务记录,严格遵守注册志愿者守则,每人每年奉献48小时以上的注册志愿者达到24.2万,占市区总人口的8.15%。

  与劳模、"十佳"结对,为奉献者奉献。这是唐山市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之举。

  它不仅让先进人物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还实实在在地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开滦集团范各庄社区糕点组的杜春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向乐观、坚强的她,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丈夫高位截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孩子年幼没人照顾。

  杜春花的窘境被开滦集团的志愿者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主动与其结成"一助一"对子,开展了"向杜春花学习,为杜春花服务,同杜春花一起奉献"活动。"后方"稳定了,杜春花的工作劲头更足了。"没有青年志愿者,我这个劳模绝对走不到今天!"杜春花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这样表示。

  经历过地震劫难的唐山人,对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有着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正是这种整个城市的人文感悟,重构了唐山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唐山志愿者永远保持前进姿态的精神厚土。

  这是一个感受过爱的城市,也是一个奉献着爱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心与心碰撞,爱与爱交融,谱写出人世间和谐动人的华彩乐章。

  本报记者 张丽辉 钱宝琦 李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