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李玶:三峡大坝地壳稳定 坝基附近不会强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0:24 《人物》杂志
李玶:三峡大坝地壳稳定坝基附近不会强震(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当年毛泽东畅想的“高峡出平湖”的愿景,现已成为事实。但是,面对这项世人瞩目的宏伟工程,人们仍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关注较多的是三峡大坝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坝基的地壳稳定性,即三峡大坝坝基附近是否会发生强震的问题。笔者对此也十分关心,总想找位地质专家谈谈此事,写出来,给自己,也给关注三峡工程的朋友们一个可信的解释。正是这种心态使我走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先生,他对三峡大坝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做过大量的论证工作。

  

  李玶院士1924年3月出生于湖北大悟县汪洋店。在大悟有“汪洋四兄弟”之说,老大李琰是

国民党中将,电影《南征北战》中李军长的原型。抗战时期在上海、武汉和湘西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在武汉保卫战中,冯玉祥到李琰驻守的田家镇要塞视察时说:“有像李将军这样的将才,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在湘西芷江战役中,李琰率部歼灭两万多日军,战功赫赫。故1945年李琰率部到南京接受日军投降,那张记录历史的珍贵照片至今保存在李玶院士手中。老二李玶是位遗传学家,英国外籍院士。老三李理留学苏联,是位植物学家。妹妹李淑琼是位细菌学家。二姐李淑瑷读四川大学,二年级时因婚嫁而辍学,后为南京某小学的教务主任。大姐李淑璜天资聪颖,只因没有读书而终生务农。

  这样一个兄弟姐妹智商都很高的家庭,父母却只是贫穷的农民。不过,他们的父亲仅读了两年私塾,就能诗会文;母亲目不识丁,也不擅言语,可当地人都知道她聪明良善,做事持久耐心,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由她料理得朴素温馨。

  李玶兄弟姐妹能受高等教育全仰赖于大哥,在父亲死后,李琰便把全家迁到武昌,使弟妹们能在较好的学校就读。

  二

  李玶9岁才到武昌读湖北省第六小学。小学未毕业又逃难到重庆考取了南开中学。读到高中二年级时,来自大哥的经济援助没有了,他只得以同等学力考取大学,为此,他每天都晚睡早起赶学高三课程。他住在楼上,为不影响同学们的休息,他进出宿舍总是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尤其是早起更为注意。他摸着打开窗户,夹着教科书爬出窗外,借临窗的一根电线杆下到地面,然后在路灯下读书……

  那年,他一连赶了三个考场,连续考了9天,头一回体验害怕落榜的紧张。他尽情发挥,认真答题,生怕有什么差错而名落孙山。由于疲劳紧张,到最后一天写作文时,他的思维几乎凝固了,不知如何下笔。幸好那天突下暴雨,骤然而来的几声大炸雷,把考场附近的一棵大树拦腰折断,因静电的作用,考生们的头发都直立起来发出吱吱的响声,在惊悚中,李玶窘困的思维豁然开朗,文思流水般倾注于笔端。

  李玶考取了三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地质系和四川大学森林系,均名列前茅。当时中央大学就在重庆,李玶不忍远离病重垂危的母亲,便选定了中央大学地质系。

  李玶生长在山区,对山有特殊的感情。在山城重庆,他开始对山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大学里,他明白了山的形成是地质构造学研究的对象,因而,地质构造就成了他的首选专业。

  因成绩优秀,1947年李玶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调哈军工任教,写出教材《军事工程地质学》一书。1959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8年又划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这是他一直工作至今的单位。

  

  1959年李玶刚到地质研究所不久,组织上即令他带队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这让他怦然心动,既喜又忧。喜的是,他知道美国二战前经济萧条时期,罗斯福上任后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中有田纳西州水利计划,这计划和高速公路网计划一并刺激了美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美国的繁荣,而如今,我们类似的长江三峡开发计划也启动了,少年时代就饱经战乱之苦的李玶,把参与国家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看作是他人生的最大幸运。担忧的是,自己一直工作在教育战线,虽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践经验,还不知从何着手呢!

  现在,李玶要克服诸多困难,去完成这项历史性的重任。他所在的团队为地质所701勘察队,他任队长。

  李玶先与一同事去三峡投石问路干了几个月,后陆续增人,由几十人增至上百人。李玶的队伍出没于三峡的高山深谷,攀山涉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息,时而借住老乡家,时而寄宿稻草棚或马厩里……

  时逢三年自然灾害,饥饿的袭击使全队的同志都浮肿了,多数时候以甜菜渣子、红苕等充饥。有一天,他排了老半天的长队,才花两角钱买了一小碗水煮萝卜丁,谁知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那时队里有三个藏族学生,有时他们遇见了蛇便断然打死,用竹竿挑着带回来打打牙祭。

  李玶他们也常遭遇虎、豹、蟒蛇等庞然野物。好在野物似也很知情,没有对他们动吞噬之心。初遇时李玶吓得不知所措,几次相遇后也就被吓出了胆量,即便骤然见着也不以为然了。

  最令李玶难忘的是两次飞机遇险。

  在地域广大人力不及之时,李玶请求上级调来中科院唯一一架苏制直升机做空中目测勘察,机组成员全是周总理专机上的人员。这架直升机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两次在空中如织布一样穿梭勘察了两个多月,飞行了几十条航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次直升机在云雾中迷失了航向,瞬间,云缝中显现出悬崖峭壁,眼看直升机要撞上去了,幸好驾驶员技术高超,急中生智,在千钧一发之际使飞机垂直急速上升,才使他们化险为夷,逃避了一场生死劫难。

  又一回,飞机在空中作业时油管堵了,恰巧机械师也在机上,平常他从不上机,这天在飞机快要起飞时他见机中有空座就对李玶说:“我也陪你们一起去看看三峡吧。”这真是不幸中之万幸,机械师很快解决了油路问题,使得将要下坠的机身重又飞了起来。

  如今,李玶想起这两次遇险还心有余悸。他说:“人生很多事情难以预料,我能见证三峡宏伟工程,当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四

  在多次接触李玶院士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很有艺术想象力。在三峡勘察过程中,李玶院士也曾遐想联翩。

  三峡人杰地灵,那里美好的山水养育了中国的才子佳人屈原和王昭君。

  在这两位名人的故里香溪河口,生长着一般内陆河里没有的海洋生物桃花水母,李玶用他丰富的想象描绘着桃花水母生成的故事:古代孱弱的国君,为安抚番邦,派遣美丽的姑娘王昭君出塞和亲。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断然远行,离别时,眷恋故里的泪水洒落到了香溪河里,那盈盈的泪水便幻化为状似朵朵粉红色桃花的小水母。从香溪河口上溯百余里的长江小三峡悬崖峭壁上有海燕栖息,李玶想那是昭君出嫁时,姐妹们送的一些小纸船从香溪河顺水漂流到长江,寄寓昭君一路顺风。那些轻巧的小纸船神奇般地变成了轻盈的小海燕,永远生息在王昭君的故里……

  在王昭君故里秭归上游不远便是诗人屈原的故乡巴东,李玶一踏入屈原故里,便有“充满诗意的屈原进入我的心里”的感觉,诗人高尚的情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浪漫的情怀已如鲜红的血液在他周身涌动,他默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亲近着诗人考问苍天的高大背影,思索着屈原上下求索的伟大精神。他心里同时腾起了龙舟竞渡时的呼号声,这种想象中追怀诗人的呼号声长期回荡在他心里,给了他震撼心灵的爱国力量……

  乍一看,这些艺术性的遐思似乎与他的地质专业沾不着边,事实上却折射着他科学思维的灵性,这样的遐想对他推断论证三峡坝址的地质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桃花水母和海燕都是与海洋伴生的动物,而现在为何出现在内陆的香溪河呢?李玶从地质学的角度推断,大约200万年前海水曾浸漫到了香溪、小三峡一带,后来海水退却了,特殊的桃花水母和海燕作为当时海边的孑遗生物,以顽强的生命力,适应了环境的变迁,而在屈原、王昭君的故乡落户繁衍下来……

  五

  在李玶的带领下,701勘察队工作进展很快,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发现引发新的思考,最终的谜底即将揭开。

  在李玶勘察之前,已有几位地质学者对三峡地区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其观点都给了他以启示。但李玶不拘泥于他人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他习惯于学习他人之长,再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出充分的结论。曾有人认为三峡黄陵庙地区的地质构造是拱状的“黄陵背斜”,李玶先也信以为真,因为这是一位地质权威人士的观点。但他在考察过程中,对此结论渐起怀疑,最后以大量的考察素材断然否决了这一说法,做出了新生代以来三峡地区位于一个断块上的科学论断。这个断块是一个长方形,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75公里,南边是天阳坪活断层带,北边为马粮坪——板庙活断层带,东边是远安活断层带,西边为仙女山活断层带。

  现在修建的长江三峡大坝,就位于这个断块之上。李玶说,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三斗坪是一个天生的非常难得的好坝址,它的上面是峡谷,下面也是峡谷,仅在三斗坪处略敞开一些,而且地面裸露出来的是古老的花岗岩体,这个花岗岩体很厚,也很大。换句话说,三峡大坝就是建在花岗岩体之上的,可以说坝基异常坚稳。

  至于坝区地震,李玶谈得更为详尽,他说在三峡大坎所在的断块内部仅有一些方向不同的细小断层,犹如一大块石头上有着细小的石纹一样,这些细小断层已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地质条件。有可能发生地震的是断块东西的远安活断层带和仙女山活断层带的特殊构造部位。好在远安活断层带的这个特殊构造部位在坝址的下游,距离坝址有20-30多公里。值得重视的是仙女山活断层带的特殊构造部位,它位于坝址上游,三峡蓄水后正好横穿库区,距离坝址有20公里左右,有可能蓄水后会在水的静压、渗透、润滑、扩容失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水库地震。

  不过,李玶说这并不可怕,即使发生大震也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因为坝基下的花岗岩体有很好的减震作用,坝区的地震烈度不会大于V11度。烈度为某地区发生地震时对该地区的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V11度的破坏性还不会使一般民房倒塌。李玶还从历史角度考察了离坝区最近的强震情况。历史上,这一地区有记载的强震仅有三次:即公元46年发生的离坝区260公里的南阳地震,公元788年发生的距坝区230公里的平利地震,公元1631年发生的离坝区180公里的常德地震,有意思的是这三次强震都是6.5级。在近两千年的时间内仅有这三次强震,这反映出本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并不高。而三峡大坎所在的断块内部并不存在上述三个强震发生地点的地质结构条件,故三峡大坝是非常安全的。

  李玶他们的勘察结果,当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认可。

  1985年夏,政协代表去三峡考察归来,对兴建三峡大坝争议很大,其中一点就是大坝坝基的安全性问题。审议会邀请李玶做了《对三斗坪坝址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几点认识》的报告。代表们听了报告后,对坝址区域稳定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消除了心中的疑惑,再没有提出异议和纷争。

  自此后,再也没有讨论坝址区域稳定性问题了。

  六

  为得到这样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李玶院士付出了很多。

  三年困难时期,李玶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三峡。因受大哥问题的影响,他与女友杨美娥恋爱7年不得结婚。1960年他们终于结婚走到了一起。他时常想,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大坝的安稳关乎着下游亿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坝址地震危险性的论证须臾不可掉以轻心。在那几年里,他满脑子装的都是三峡,时时刻刻想的也是三峡,不放过论证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疑点。一次,为看清黄陵庙地区地质构造的特点,他早上6点从金柱头出发,走到晚上9点才到达庙河,一天走了60公里。有时为看清石崖上的剖面,他们游泳或划着小木筏子到石崖下细看,甚至反复多次……

  李玶因长期在野外阳光下作业,双眼患了白内障,早想手术治疗,却总因工作脱不开而一拖再拖。1999年11月27日,他终于住进了医院。

  白内障手术是较简单的,有十几分钟就可完成。岂料,李玶的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他的白内障手术失败了。

  手术前,李玶骑车上下班,看资料,生活起居等都很方便,而手术后,他的一切全部得仰仗夫人了。

  一个清晰明朗的世界,一下子在他眼里变得模糊不清了。他看到的东西都是大致朦胧的轮廓,雾状的。李玶只有靠感知、回忆、思考来认识他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了。

  “这么大的医疗事故您没有通过法律解决?”我问。

  “没有”,李玶说,“我不是不懂法律,也有好多朋友劝我这样做,但我再三考虑没有做。我想,对方是名医是名医院,如果起诉了,对对方的影响太大了,甚至连对方的学生也有影响。再说对方也不是故意的。”

  “医生或医院有没有主动给您赔偿?”

  “没有,连向我道歉的话语也没有说过。”

  “您觉得对方这样做应该吗?”

  “当然不应该。但我认为对方赔偿了道歉了,我还是失去了光明,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在无法挽回的事实面前,我应该以宽容的心态面对。”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李玶院士不愿说出那位医生的姓名,也没告诉我他所住过的医院。他是为对方着想的,不愿影响到对方声誉。

  当时,李玶跌入到情绪的低谷,他很悲伤,要知道有很多地质现象需要他用智慧的双眼去观看,但现在他却眼力不济了。这时,与他朝夕相处的夫人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李玶的夫人杨美娥是他的学生,在恋爱7年中,她排除了重重阻挠和他走到了一起。如今,她日日夜夜陪伴在李玶左右,为他阅读文献、资料、报刊,整理他摸着写的文章,为他照亮生活的前程。她给李玶读海伦·凯勒的自传,让他建立起人生的信心,回到正常生活中来。

  多年来,杨美娥坚持每天给李玶读报刊上的文章,讲身边发生的故事,让他知道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感觉自己与世界没有距离。有一天我见到李玶院士时,他鼓励我好好写作,说夫人给他读了报纸上转载的海岩的小说《平淡生活》,他觉得小说写得很有现代生活气息,叫我也写那样的小说……

  李玶又振作精神回到工作岗位上了。

  他又多次在夫人陪同下带着学生到外地考察,根据学生提供的实地考察资料分析判断,做出结论……

  李玶每天都在回忆中思考。回忆他亲历过的地形地貌,回忆他曾勘察过的地质构造。在回忆过程中,他加深了思考,包括对自己曾做出过的判断的思考。在反复思考中,他又深化了认识,弥补了不足。新的认识成果都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了出来。自白内障手术之后,他撰写论文和给各级政府的建议共计28篇,有几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

  最近,李玶又撰写了《琼北地区防震减灾的几点建议》一文。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海南建一个南方大港,也就是现在的洋浦港。洋浦港位于海南岛西北角。1606年海南岛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为建设洋浦港,李玶曾于80年代初到海南岛做过3年地质勘察工作。他在勘察中找到了1606年地震的具体地点——东寨港附近。在这份建议里,李玶借1955年四川鱼 和1999年台湾集集两地发生的强震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强震发生断层的认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所谓强震发生断层,就是在未来几十年内,几百年内,或上千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即6级左右或以上)的断层。李玶认为,重要工程必须离开强震发生断层。李院士把台湾集集地震后的照片给我看,位于强震发生断层上的房屋荡然无存,离开强震发生断层几米或者十几米的房屋则仍然存在。

  谈起地震,李玶院士异常动情,他说地震带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太惨重了,台湾集集7.6级地震死亡2000多人。他想尽自己之力避免更多的损失。

  七

  多年来,李玶院士在专注地质事业的同时,心中一直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期盼世界眼科技术有新的突破,能让他在有生之年再见到光明!因为他期待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青山绿水,看到都市风光,看到更多的地质现象……

  李玶院士最想去的地方是三峡。他想在他有生之年再去一趟三峡。如果能让他见到光明,他一定去观看三峡宏伟工程的全貌;即便没有回天之术让他见到光明,他也要在夫人的陪同下去感受三峡。宏伟的三峡大坝,这座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永恒丰碑如同建在他的心上。他会站在宏伟的大坝上,想象高峡平湖的壮观,想象屈原的忧国忧民,想象龙舟竞渡的呼号声……

  他把情留在了三峡,把心留在了三峡。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