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安阳殷墟文物追索四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0:51 法制早报

  -殷墟文物追索四道坎

  法律障碍:有些国家不参加“武装

  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

  产”等公约

  文物档案:文物是什么时候流传出

  去的,档案资料太少

  故意刁难:归还方设置重重阻碍,

  不愿归还

  文物走私:文物走私,非法买卖活

  动猖獗

  -殷墟开发困局

  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始到现在,殷墟遗址的门票收入每年都在大幅上涨,申报前每年收入不到100万元,申报后立即上升到200多万元,现在已经上涨到500万元。

  但500万元相对于已经投入的2亿多资金来说,相差甚远。

  □本报记者 赵矗

  安阳殷墟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史学界曾经对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夏、商两朝有过广泛的质疑。但是随着殷墟的发现以及大量甲骨文骨片的出土与研究,这些观点被一一推翻。

  但是,这些极具史学价值的文物却大量流失国外。殷墟申遗成功之后,对国外的文物追索遂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大量殷墟文物流失国外

  国内文物界有这样的说法:“敦煌虽在,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安阳殷墟虽在,看甲骨文却要到日本。”

  来自中国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过去百余年间,殷墟至少有5万余件文物被劫掠到海外。这个数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根据10余年的调查研究推算出来的。

  唐际根说:“殷墟自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其出土文物就不断流失海外。”

  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探险家等从安阳小屯附近居民手中廉价骗购大量殷墟文物,并将其偷运回自己的国家;而在历次外来侵略战争中,殷墟文物更是大规模流失。”据他统计,目前,海外至少有80多家博物馆、基金会、拍卖行和私人机构藏有殷墟文物,包括珍贵的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石器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中,在日本的最多、加拿大次之,英国、法国、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共有12个国家或地区收藏有甲骨片,约26700片。

  据著名学者胡厚宣考证,在日本,归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甲骨片有3599片,天理大学参考馆有809片,东京国立博物馆有225片,东京大学考古研究室有113片,富冈谦藏有800片……总计达5745片,精品甚多。

  散落世界的珍珠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李培松表示:“我们不会放弃根据国际公约索回非法流失海外殷墟文物的权利。”

  其实应索回的不止殷墟文物。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81岁的老人史树青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真是太多了。它们就像是一粒粒珍珠散落于世界各地。”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除了宫廷文物之外,就是对中国边疆文物的盗夺。一生多次前往新疆、敦煌考察的史先生对此也耿耿不能释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的“考古学家”、“汉学家”等,曾几十次以考察探险为名到中国西部地区,掠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斯文·赫定和伯希和。斯坦因在敦煌以少量银子“买”走9000卷文书和500多幅绘画,都是稀世珍品。

  然后是抗战时期,国家战事不断,无暇顾及,国内军阀、奸商勾结外国商人大肆盗卖,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

  解放以后中国制定了严格的文物出口政策,文物外流情况得到遏制。但自1980年后的文物走私又使文物大量外流。

  究竟有多少文物在这20年中流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史树青说,学者们只能从遍及全国的盗墓和零星的缉私数字里猜测到其规模。

  联合国的规定

  人类劫掠和非法交易文物的历史由来已久,对此国际上几乎一直没有任何普遍有效的法律、道德乃至伦理上的约束,征服者掠夺被占地区的文物作为战利品更一度被视为理所当然。两次世界大战在给人类带来创痛之外,也对各国的文化财产造成空前损害。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了此前关于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惯例与国际公约,1954年,海牙会议首次制定了专门在武装冲突时对文化财产予以保护的全球性公约《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及其议定书。

  公约强调各缔约国在平时即应对文化财产加以保护,禁止在武装冲突时对文化财产进行盗窃、抢劫、侵占、报复等行为。公约确立的“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对破坏文化财产应负有责任”等重要原则,奠定了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律框架的基础。而对被劫掠文物的归还,议定书规定:“每一缔约国应在敌对行为终止时,向先前被占领领土主管当局返还处于其领土内的文化财产”。此规定比较笼统,却开了文化财产国际保护机制中流失文物归还的先河。

  在此之后,又有很多类似公约出台,但很少能被付诸执行。

  近年文物追索所得

  根据联合国相关公约原则以及中国官方与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近年已有不少国宝级文物被带回了家。

  1995年3月,英国警方截获两批中国文物,包括恐龙化石、中国史前陶器、商周青铜器、宋元明清陶瓷及墓志等,共3494件。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中国追索工作小组,经过两年艰苦的法律和外交努力,终于在1998年1月将这批国宝带回了家。这是我国以法律武器为主、辅以外交手段追索流失文物的首次成功。

  1998年5月5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办法的公约》,美国海关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归还了47件被查获的中国古代文物。据美国方面估计,每件归还文物的市场售价都在1万美元以上。

  2000年,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将公开拍卖一块中国的武士浮雕之前,河北省文物局得知,其正是6年前河北保定五代前蜀节度使王处直墓中被盗掘走私出境的4块浮雕中的一块。他们立即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美国提出中止拍卖并将其归还中国的要求。经多方努力,被盗武士浮雕终于回到祖国。

  2000年“五一”前后,两家著名的国际拍卖公司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拍卖4件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以及乾隆御制錾花铜虎首、铜猴首和铜牛首。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以高价买回了原属中国的文物。

  2002年,国家文物局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当年就用该项经费的2999万元购买了流失数年的文物精品——宋代米芾手书《研山铭》。

  追索困难重重

  在文物追索法律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阮振宇先生表示:“与各国流失文物总量相比,依据公约成功追索的文物实在微不足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40年来,海牙公约及其议定书未能有效约束武装冲突中破坏文物的行为,阿富汗、前南、柬埔寨等地区性武装冲突,都使当地的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和盗运;而1970年公约通过30年来,世界范围内文物被盗及非法出口数量不降反升。”

  而且通过公约追索也难度很大,比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埃尔金大理石浮雕,是古代希腊帕台农神庙的部分雕刻与建筑残件,19世纪时被英国贵族埃尔金伯爵运到英国。希腊方面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追讨,大英博物馆的态度一直都非常强硬,不但排除归还浮雕的可能性,而且还拒绝回复归还委员会的书信。不久前,该馆虽终于同意就归还问题进行谈判,可前提却是希腊同意以新发现的文物作为交换。

  对此中国文物界人士也有充分认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认为:“中国追索文物的困难,一是法律上的,有些国家不参加返还公约;二是文物档案方面,这个文物是什么时候出去的,流传经过,我们的资料太少;三是归还方设置的障碍阻拦;四是当前的文物走私,非法买卖活动的猖獗。”

  另外,有人算了一笔账:假定现在海外流失文物有100万件,花钱买回一件平均用1200万元左右,就需要12万亿元之大的天文数字,而国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馆征集经费总共不过100万元。

  阮振宇认为:“在平等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中,要在文物的追讨归还问题上获得共识,达成普遍遵守的国际公约尚需时日。而涉及文化财产保护的国际公约虽有十余个,却很不完善,整个规则体系只是由国际道义来维系,有效的约束机制更是匮乏。因此在上述国际法律框架下追索文物仍是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只有坚持追索历史上流失文物的严正立场,联合主要文物出口国共同行动,外交与法律手段并用,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相互配合,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追讨与回购流失文物。”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