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眼镜行业暴利揭秘:江苏力争打造丹阳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2:16 新闻晚报

    太便宜了!从浙江义乌小商品之都回来的人都说。由此,“义乌模式”闻名国际。

  太便宜了!这个声音,也从江苏丹阳购买眼镜的人群中传出。我们不禁要问:会不会有一个“丹阳模式”?

  上周末,《新闻晚报》车友会从上海出发,实地探访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从一副眼镜着手,算算,“丹阳模式”能给“眼镜族”带来什么实惠?

  第一笔帐 到丹阳买眼镜究竟多便宜

  从上海到江苏丹阳,直到最后购买一副眼镜,《新闻晚报》车友给“眼镜族”先算了第一笔帐。

  首先,从地图上看,沿沪宁

高速公路飞奔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丹阳出口,再直行5分钟,到达“中国(丹阳)眼镜城”。此间,一共是202公里的路程,耗时约3小时。

  以一台小车自驾行的费用为标准,来回大约一共需要200至300元的过路费,200至300元的油费。总计400至600元。

  在丹阳眼镜市场的大大小小眼镜零售店,一副普通眼镜的价格为50元至80元左右,市面上稍稍好点的中档的在100至300元左右。这个价格,放到大城市,由于店面费用和各类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价位普遍要高出好几百元不等。

  “也就是说,配两副200元左右中档的眼镜,路费就能扯平了。”在市场1家零售店,一名来自上海的自驾客说。

  事实上,由于上海到丹阳有火车还有长途汽车,自驾不是一个大多数人到此地购买眼镜的方式。换句话说,到丹阳配一副眼镜也有“便宜”可占。

  另一方面,专门赶到丹阳配眼镜,事先有很多亲朋好友要求帮忙带,去丹阳配镜显得很划算。很多前往丹阳的自发游客往往一买就是十几副眼镜,往往赚了差价,还能到周边旅游。

  第二笔帐 丹阳眼镜是否人人都能配

  账,还有第二种算法。

  车友会探访丹阳,恰逢休息日。出丹阳火车站,正对面“中国眼镜城”的大字赫然在目,一字排开的店面宽敞而明亮。在火车站大马路的两旁,分布着零星的小店,这是最初的眼镜一条街,而今的生意依旧和“中国眼镜城”不相上下。丹阳,确实有名。“中国眼镜之乡”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眼镜批发市场”,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唯一的“国字号”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之一。

  上述种种热闹背后,也能做另一种思考:丹阳是眼镜生产基地。这恰恰是丹阳方方面面人士需要强调的观点之一。

  “中国眼镜城”里一家老字号店里,记者要求配一副“渐变多焦”镜片的眼镜,因为平时经常一会儿要看远一点的东西,一会儿要看近一点的资料。小姐二话不说,5分钟验光,说几小时后即可取货。

  这时,丹阳一位资深人士则说,“渐变多焦”镜片工艺相对复杂,要对配镜者仔细验光,精心装配才能有一个结果,“应该是让眼镜适应眼睛。如果相反,则说明验配镜的手艺和技术还不到位。”

  这位资深人士解释,丹阳的眼镜架和镜片质量确实不错,但一般店铺专业水平很高的验光师不是很多,这样会对配镜有影响,“所以说,丹阳是眼镜生产基地,配眼镜时尤其要注意验光质量和流程。”

  他建议,有特殊要求的验配最好到专业水平较高的眼镜大店验配。

  创意 “眼镜博物馆”既买又游

  因为丹阳眼镜已经逐渐为周边城市所认同,目前丹阳市政府已开始酝酿一个以眼镜为主体的旅游远景规划——把眼镜和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放在一起,吸引长三角的普通自驾一族。“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将辟出专门的旅游路线,譬如丹阳配镜一日游。”丹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穆耕林说。

  虽然是个人口仅有80多万,占地面积为1059平方公里的小县城,但丹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时孙权在此起兵,此处还是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穆耕林说,今后,这里还会有一个眼镜博物馆。

  此外,“中国(丹阳)眼镜城”也将成为旅游景区。据了解,中国(丹阳)眼镜城在建立之初的定位就是集旅游、购物、会展、娱乐、餐饮以及知识趣味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商贸旅游专业市场,用时髦点的话说,就是一个大的围绕眼镜的Shopping Mall。

  为使眼镜购物的路线更具有吸引力,丹阳还准备将眼镜城与周边的天目湖、茅山风景区等成熟景点联手,打造出更加合理的旅游路线。“眼镜是丹阳的烫金名片,我们要好好利用它。”

  “掌柜”墙外开花墙内香

  那么,怎么才能让“眼镜族”都算第一笔帐,少算甚至不算第二笔帐呢?

  “俗话说农村包围城市,我们是从国际包围国内。先让丹阳眼镜到国际上火一把,然后返回国内,提升本土各个环节的质量,来一次墙外开花墙内香。”汤龙保“掌柜”开始算帐。他是丹阳眼镜商会会长、中国眼镜制造业唯一获得中国驰名

商标的企业——万新光学老总。

  此人有趣。和他交谈,他嘴巴里不时冒出外文,有些是记者听得懂的英文、日文,但更多的是记者并不明白的语言。他身边的助手告诉记者,他是一个会讲几句多国语言的老总。“日文会说上几百句,但意大利语只是最简单的三两句问候语。”他笑着告诉记者,这些话都是前往各国谈合作或是搞展会的过程中学习到的。

  汤龙保的经历,似乎是丹阳眼镜发展的典型轨迹。至今,万新保持着99%的眼镜架、70%的眼镜片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丹阳则保持50%的镜片镜架进入国际市场。

  此人有志。他打算带领丹阳眼镜到国际上闯出品牌,一个很重要的计划,就是先到越南敲定开设新工厂的事情。但他同时坦言,越南的空间不够大,他的目标,最好是在巴黎设立自己眼镜公司,真正打响丹阳自己的品牌。

  为了实现这些国际梦想,万新乃至丹阳眼镜,悄悄在本地有“中国眼镜之乡”之称的司徒镇上建造现代化新厂、引进世界顶级设备和技术、设立研发机构,培养专门验光人才,1988年就和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合作成立了“眼镜视光专业”,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这会进一步提高丹阳本地眼镜水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made in china’或者‘made in danyang’跑到全世界去。”

  换句话说,以后,你再来配镜,这第二笔帐可以不必算了。”汤龙保会长说。

  揭秘 中国最早树脂片幕后

  谁也想不到,今天流行的树脂片,从它当年诞生伊始,和江苏丹阳有关,也和上海有关。

  1988年到1992年,是中国眼镜行业最寒冷的几年。那几年,境外眼镜产品洪水般涌进中国市场,镜片、镜架、太阳镜将整个市场冲得支离破碎,一片狼籍,曾经是行业无上荣耀的国营大厂,几乎都在一夜之间就停产甚至垮掉了。

  1993年,万新眼镜总经理汤龙保发现CR-39树脂镜片在国际市场已开始热了起来。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就和上海华东

化工学院的教授们就联合研究出了CR-39树脂镜片,在1985年就获得了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

  但国内原材料生产厂家质量无法保证,时好时坏,品质不稳定;其次是消费者不认可,树脂镜片还属于相当陌生的产品,消费者等同于一般的塑料片看待;第三,价格昂贵。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树脂镜片在国外已被推广使用;原材料来源也不成问题;如果工业化批量生产,成本也就下来了。

  但要推出树脂片难度不小,在实验室研制成功是一回事,大批量生产投入市场是另外一回事,中间有不少技术壁垒还没突破。

  但万新最后还是成功了做出国内最早一批树脂片,还请韩国工程师来指导和监督质量控制。广告语煽情地变作:今天,你还带玻璃镜片吗?

  事后,有人回忆,当时生产厂——万新眼镜厂里有一口废弃的深井,研制报废的镜片不仅填满了这口井,后来在厂外还挖了大坑来填。□晚报记者谢飞君 徐哲 摄影邬思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