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别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7:14 江西商报社

  特别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二)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人就这样来了。”这句出自美国《时代》周刊的感叹代表了世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普遍认同。

  与此同时,一份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崭新蓝图也呼之欲出。

  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而增量已占世界的14%,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今后的20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的黄金发展期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深层次矛盾凸显期。2006年3月,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和进行,又一次把握共和国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的会议拉开序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即将问世。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成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意义不言而喻。

  那么,我们将有一个什么样的“十一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放眼我们的“十一五”

  大实事

  “十一五”期间,国家水利投资将达4600多亿元,半数农村人口将喝上自来水,这是改善农民生活的大实事。解决饮水问题,是国家解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具体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 周浙昆

  大舞台

  奥运对经济社会的拉动提升作用已经初步显现。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展示我们国家形象的舞台。奥运文化所涵养的国民性格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 叶江川

  大手笔

  我国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万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近6000亿元,这是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大手笔”,体现了环保“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展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三明市委书记 叶继革

  黄金期

  随着农村公路“五年千亿元工程”的实施,国家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投资新体制,农村公路将进入建设的黄金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路桥集团副总工程师 陆仁达

  好局面

  目前我国人口仍面临较大压力,将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我们要珍视来之不易的好局面,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力争到2010年末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3.7亿。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潘贵玉

  定心丸

  中央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未来五年内将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这对广大困难群众来说是件喜事,也为我们搞好就业工作吃了“定心丸”。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 周春艳

  有机遇有挑战

  “十一五”中国应对十大考验

  回眸“十五”,处处体现出不平凡,又暴露出一些催人警醒的问题。进入2006年,“十一五”规划进入开局之年,中国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十五”期间显现出来的矛盾,在“十一五”规划将应对考验、解决考验。在新的五年,我们的发展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关键词·社会公平

  农村贫困人口26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近2000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全社会消费规模日益扩大,为经济增长创造巨大需求潜力;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总体上较低,仍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

  权威点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介绍,“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感受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最困难的那部分人群。现阶段促进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既要考虑“结果公平”,重点还是要放在“机会公平”。“就业是最好的扶贫”。

  关键词·体制障碍

  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权威点评:刘世锦介绍,如果说以前的中国改革是以“破”为主,那么“深水区”改革则以“立”为主,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包括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科学发展的微观基础;加快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等等。

  关键词·社会结构

  1亿多网民、1亿多农民工、1亿多富余劳动力需转移。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上升;但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部分社会群体就业难度增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

  权威点评: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介绍,“黄金发展期”将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要按照24字要求,结合现阶段特点,选准正确的切入点。要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包括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群众最恼火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地区差距

  2004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44%、38%和73%。

  各地区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但不同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差距很大。

  权威点评:全国政协委员牛文元介绍,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要打破行政区域局限,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亮点”,是按功能区划分来界定不同地区经济开发程度,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

  关键词·政治参与

  5年立法百余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

  权威点评:郑必坚介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我国还要大力推进社区民主、村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等城乡基层民主,以多种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关键词·资源约束

  2000年能源消费13亿吨标准煤2004年能源消费近20亿吨。

  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引发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

  权威点评:刘世锦介绍,大家都认为我国生产并出口某些高耗能产品不合理,但仔细观察,电价太低,地价太低,治理污染的费用变成了企业利润,加上出口退税,怎么能不生产和出口?创建节约型社会,建立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是当务之急。关键是让价格起作用。今年起,我国将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导向。

  关键词·外部压力

  对外贸易总额跻身世界三强,外贸依存度接近70%。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但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日益显现,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围绕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调整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

  权威点评:刘世锦介绍,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必须放到扩大内需上来。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方针。利用外需的重点要放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持续提高外贸的质量和效益上来。着眼于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位置的提升,吸引外资政策应当更加明确地将重点放在技术引入、传播和创新上。

  关键词·城乡差距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2.8:12004年3.2: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更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很尖锐。

  权威点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介绍,城市发展再快,楼房建得再漂亮,如果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反而会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就要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关键词·创新不足

  中国GDP排位前移科技创新能力中等偏下。

  我国科技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占优势的压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

  权威点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介绍,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另外,还要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反贪肃贿

  去年13名省(部)级干部受到党纪处分。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正在得到遏制,标本兼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果;但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突出,反腐倡廉的任务仍然艰巨。

  权威点评:郑必坚介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搞好反腐败斗争,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