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做客央视、新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2:54 东方今报

  

“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做客央视、新浪

  在央视接受采访结束之后,曹爱文与本报记者孙旭阳向大家致意。

  昨日上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做客新浪网,谈到自己是河南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时,请网友尊重河南人、尊重记者,因为“我们还是好人多”。

  10时30分,曹爱文走进新浪嘉宾聊天室。同时进入聊天室的,还有她的同事、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部副主管姚玮及本报记者。11时50分,聊天活动结束。下午3时40分,曹爱文又接受了央视《社会记录》记者的采访。

  “中国最美女记者”帽子太大了

  聊天一开始,主持人马骧便笑着说:“客观地讲,曹爱文的外表确实很美。”曹爱文听了这话,脸顿时红了。在谈及“中国最美的女记者”这个称号时,曹爱文认为“这个帽子实在太大了”,她有点承受不起。

  “网友说我美,那是指心灵。”曹爱文说,网友对她的赞誉,她都视为大家对美好事物的期盼。“我救人其实很正常,不救反而不正常了。”有网友问:假设你遇到一个小孩落入黄河,而你又不会游泳,你是下去救呢,还是用摄像机继续拍现场呢?“我肯定要先呼救,然后报警。”曹爱文说,在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后,她会用镜头记录现场。“如果我不会水却下水,那不是在给救人工作添乱吗?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我是一名记者,能救人就救人,不能救就做好自己的工作”。

  大多数河南人淳朴善良

  河南人形象问题,不是曹爱文主动提及的。11时30分,聊天室主持人马骧称,有网友说关于河南人形象问题几年来一直颇有争议,问曹爱文如何看待此问题。曹爱文说,可能是近年来某些媒体故意渲染河南的负面新闻,导致外地人对河南有所误解。“我就在河南,觉得绝大多数河南人都很淳朴、善良。”就一些负面事件,“全国各地都有,世界各地都有”,不能光找河南人说事。

  曹爱文说,除了河南人,记者这个职业的形象近年来也颇受非议。但大家都要看主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她恳请大家正确看待河南人,对记者要给予理解。“哪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但跟大多数有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人们比,他们微不足道”。

  人工呼吸与才入行无关

  在曹爱文的相关报道发出后,一直有人存疑:是不是因为曹爱文刚做记者不久,各种灾难场面见得太少,还没有到司空见惯的地步,所以见到落水女童后一时性起才救起了人呢?

  在河南电视台工作了9年的姚玮认为:“听到这样的议论不奇怪。”如何看待灾难新闻,与记者本身的思想品德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氛围有关。在都市频道,大家都遵循“岁月久远,关爱不变”的职业精神。对人民群众的困难麻木不仁的,还没有见到过。“曹爱文那天能做到的,换成都市频道的老记者同样能做到。”

  请网友不要给120太大压力

  7月10日,黄河花园口景区13岁女孩王孟珂落水后,都市频道和本报的采访车先于120救护车赶到现场,此细节经媒体披露后,120遭到了部分网友的质疑。

  昨日,曹爱文又一次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请求网友不要给120太大压力。“在几乎所有的事故现场,我们赶到后,120早就赶到了。”曹爱文说,7月10日是个例外。因为当时120跟都市频道同时接到线索。接诊的那家医院在文化路上,且离现场更远,加上不熟悉路况,在现场手机信号又时断时续。救护车晚到,确实情有可原。

  不想就现场细节再过多解释

  曹爱文是否在作秀呢?昨天又听到网友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曹爱文的态度是:不想就现场细节再过多解释。她作没作秀,现场的人是最好的见证。本报记者当时恰好见证了此事,曹爱文赶到现场,其出入证一直挂在胸前,救人过程中,出入证前后晃动,相机是否抓拍住,都属正常,不存在摆拍的可能。

  担心自己被提起伤害到落水者家属

  曹爱文说,在为王孟珂做人工呼吸时,她曾感觉到对方似乎有了气息。王孟珂最终没有醒来,让她想起就心痛。“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逝去,而我却束手无策,非常痛苦”。

  但更痛苦的,是王孟珂的家人。曹爱文说,自己救人的事情一次次被提起,她害怕王家的人受到更大的伤害。“如果能救活她,我情愿不做这条新闻,不因为这个而出名。人命是什么都换不来的”。曹爱文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家人和自身的安全,要珍惜生命。

  央视采访曹爱文,本报记者也遭提问——

  为什么你不站出来?

  今报北京讯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面对面》……央视众多金牌栏目,都由它的新闻评论部出品。央视评论部在偏僻的羊坊店115号院内,共用一个会议室。昨天下午,曹爱文和本报记者就在这个会议室内,接受了央视评论部《社会记录》记者杨清的采访。

  3时40分,面对聚光灯,曹爱文称自己以前采访别人,现在别人采访自己,有点不习惯。

  在回顾了自己救人的经过后,曹爱文告诉《社会记录》记者杨清,现在她很想赶快回到工作岗位上,好好工作。而杨清得知聚光灯旁的东方今报记者首先报道曹爱文的事迹后,执意要采访本报记者。

  杨清:你也在现场,为什么站出来的是曹爱文,而不是你?

  记者:一是因为我不懂急救知识。做人工呼吸还是我先喊的,可是我只知道嘴对嘴吹气。事后看来,如果当时上去救了,也是添乱;二是曹爱文在现场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向120求助,然后立即给女孩做人工呼吸。

  杨清:那你认为没有人立刻站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记者:除了急救知识的缺乏外,可能中国人缺少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意愿、主张甚至善意的勇气。我可能也在其中。这么多天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杨清:那你如何看待曹爱文救人的举动使她“出名”?

  记者:如同我们的报道开始并没有对此事太过张扬一样,谁也没想到这件事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关注。对此,我认为救人对曹爱文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她则代表了善良的力量,所以引起了轰动。

  杨清:轰动说明了什么?

  记者:说明人们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期许比较低,才容易被感动。其实,坚持做一个好记者,坚持做一个好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就像曹爱文一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