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芮城兵奋战唐山机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3:38 山西晚报 | |||||||||
采访对象:冯景阳,50岁,时为空军边防雷达某部雷达操纵连战士,在唐山机场接受雷达操纵专业技术训练,现已离职。一同受访的还有他的6个芮城战友。 心愿:战友们希望能一同游览新唐山,看看现在的唐山机场,见一见原唐山机场调度室的战友。
>>>亲历故事 唐山大地震中,唐山机场也未能幸免于难,指挥系统全部瘫痪,通讯、导航、雷达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唐山机场却奇迹般地为震后唐山开辟了一条空中生命线———震后14天内,共组织指挥来自全国22个机场3000多架次飞机的起降,使得大批救灾物资和人员及时运来灾区,并把许多重伤员迅速转运外地治疗,创造了我国航行调度史上的奇迹。 在此过程中,活跃着一个抗震救灾群体———来自山西芮城的13个空军雷达兵。近日,记者走近他们,聆听并记录了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全连官兵幸免于难 1976年2月21日,冯景阳等13位来自芮城的小伙子,应征进入空军边防雷达某部雷达操纵连服役。同年4月5日,他们来到唐山机场接受雷达操纵专业技术训练。一百多天后,他们竟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唐山大地震。 “能活下来,主要是因为房子结实。”现在芮城县自来水公司任职的任社民这样说。原来,他和战友所住的营房“四周墙壁很高,很坚固”,地震时房子只被震裂了几道缝。当时,睡梦中的任社民以为外面在炸雷,但强烈的震感让他很快明白发生了地震。他裹了一张床单,躲进墙角,闭上眼睛等死。地震过后,他一个箭步迅速冲到屋外。 其他12个芮城兵也都陆续逃了出来,其中8个人住的营房倒塌。之后,雷达操纵连连长紧急集合,连队60名战士全部幸免于难,只有几个人受了点轻伤。 ■钢筋刺腹忍痛抢救 灾后的机场遭到重创:调度大楼的8根柱子震断了4根,大楼倾斜30°,指挥系统全部瘫痪,两座导航台只剩下一座,通讯、导航、雷达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冯景阳和芮城籍战友李明政、张建设不顾一切冲入雷达兵器室内,敲开跌落的水泥板和大梁,抢救电源和设备。但是余震不断,兵器室随时有再次坍塌的危险。在抢救设备的过程中,变形的钢筋刺进了冯景阳的肚子,鲜血直流。他顾不了那么多,把钢筋拔出后,强忍着疼痛,与余震抢时间。就是这台被抢救出来的机器,在其他两部值班雷达毁损的情况下,担负起了雷达引导任务,为此后唐山机场抗震救灾中的情报保障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功勋兵器。而冯景阳的身上却留下了一处永久的伤疤。 ■“不如让我替她死” 抢救完设备,天已蒙蒙亮。陆续有幸存的唐山市民逃进机场避难。连长下达“立即进市区抢险救灾”的命令。除一小部分人留守外,其余战士跑步穿过离机场最近的碑子院村小路向市区进发。 震后的碑子院村已无完整的房子,号啕之声不绝于耳。战士们救出一部分村民,一边安排他们自救,一边准备向市区进发。 临近中午12点时,一个蓬头赤脚的中年女子跑过来,一看见解放军,“扑通”跪倒:“快,唐山煤矿医学院平了,快去救人!” 战士们迅速集合,冲向唐山煤矿医学院。“直到这时,我们才傻了眼!高楼林立的唐山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残砖碎瓦。”冯景阳回忆说。 站在煤矿医学院的废墟上,呼救声从地底下传出来。战士们想救人,可摇摇欲坠的水泥和龇牙咧嘴的钢筋让他们无从下手。好不容易,任社民、李泽民、赵亚民在一块楼板下找到一个狭窄的入口,他们双手抠烂了,指甲劈开了,顾不得钻心的疼痛,只是争分夺秒地向深处掘进。 灾民被拉出洞外,却并不意味着就获救了。一个来唐山实习的天津女大学生被困在废墟里。任社民弯腰走进去营救,可余震不断,废墟里的空间被一点点压缩。两小时后,任社民背着女孩匍匐着爬出来,把她轻轻放在平坦处。但女孩因受伤太重,几分钟后不幸离世。任社民沮丧极了:“国家花那么多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这样白白死了。还不如让我这样没文化的替她死呢!” 经过芮城13名战士的积极营救,数十位唐山煤矿医学院的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安全脱险。 ■新兵上阵不辱使命 机场尽管遭到重创,却从未间断过起降飞机的任务。震后两个半小时,一架飞机从唐山机场直飞北京报告灾情;震后6小时,中央派出寻找大地震震中的专机在此降落;震后7小时,来自沈阳、石家庄、上海、北京、沧州的救灾飞机陆续抵达。仅7月28日一天,这个正常情况下年起降飞机不过三百架次的军用机场,在缺乏雷达等通讯设施的情况下,竟降落了五十余架赈灾飞机。 随着各地救援物资和医护人员的到来,唐山机场起降的飞机架次逐日增多,机场调度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唐山重症伤员又要紧急转送外地治疗,唐山机场将起降更多架次的飞机。 7月31日,冯景阳与另一名芮城籍战友焦绪民接到命令,被紧急派往雷达阵地,担负引导救灾飞行的任务。此时的冯景阳,只是一个接受过4个月训练的新兵,从没亲自引导过一架飞机。刚接到任务时,他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可以一试身手,可又怕因为自己的疏漏给飞机调度造成影响。 那时,雷达测出的飞机批次、高度、方位、距离等数据,完全靠雷达操纵员口播。雷达天线一分钟转3圈,每转1圈,他们必须向调度室报一次。有时,空中飞机多达十多批次,机型、高度、速度各不相同,掌控难度很大。为了保证播报质量,冯景阳和战友只能拣最重要的先报。白天,工作车露天放置,闷热难耐,战士们口干舌燥,头晕眼花;晚上又要遭受蚊虫叮咬。但雷达只要开着,他们的测报就不能停。 截至8月中旬,唐山机场起降3000多架次飞机,最多的一天多达350架次,他们做到了没耽误一批一架,创造了雷达新操纵员训练时间最短,同时保障批次最多,通报空情量最大的纪录,并因此被评集体二等功。 ■跪送伤员立功受奖 就在冯景阳和焦绪民紧急测报雷达数据的同时,其余11名芮城籍雷达兵在机场执行抬伤员登机的任务。 机场大院内躺满了重伤员,外地运送救灾物资的飞机卸下东西,战士们就紧急抬着伤员登机。但因飞机型号各异,登机也时难时易。据芮城兵张建设说,原苏联产的安式飞机,门一打开,战士们可以抬着伤员跑步登机;但英国产的三叉机等机型,机舱门很高,上机时,走在前面的战士得跪着用膝盖上台阶,后面的战士把担架高举过头顶,以保平衡。很多战士的膝盖都跪出了血,但他们都默默坚持着,直到把所有伤员安全转运。 13个芮城雷达兵为抢救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保障抗震救灾飞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年8月26日,上级党委为8人荣记三等功,5人受到嘉奖。 >>>人物现状 7月17日,芮城县政府一间办公室内,当年唐山机场的13个芮城兵只到了7个,其余6位因远离家乡未能参加。7个老战友中,有农民,有国家干部,有离职人员。尽管脱去了那身绿军装,但回想当年的抗震经历,他们依然充满自豪。30年过去了,他们生活境遇不同,对生活的关注点也不同,但说起那次大地震,大家彼此追忆,谈笑风生。 除冯景阳外,让我们记住其他12位英雄的名字——— 张建设,51岁,在家务农;李新房,50岁,在家务农;任社民,50岁,在芮城县自来水公司任职;王思敏,49岁,在运城市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南干站任职;常正义,49岁,在河北廊坊国土资源局任职;赵亚民,50岁,在芮城县糖酒公司任职;李泽民,50岁,芮城县电视台专题部主任;焦绪民,50岁,在空军司令部办公室任职;李民政,50岁,在山西省农业厅任职;苟炎亮,48岁,在芮城县人民法院任职;段福平,48岁,在家务农;薛爱国,49岁,在家务农。(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勾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