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上演现代愚公移山 悬崖绝壁上开5公里宽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1:17 法制周报 | |||||||||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我印象很深的是,十八湾村的群众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公路。他们那种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那种通过艰苦努力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现状的志气,正是‘湖南精神’的生动体现。”2005年12月24日,刚刚走马上任的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省委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高度评价十八湾村民绝壁修路建设新农村。
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自治州代表团讨论会上,张春贤又一次盛赞了“十八湾精神”。 吉首市社塘坡乡十八湾,这个仅有62户、272人的湘西山区的苗寨上演了“现代愚公移山”的故事,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啃”出了一条宽4米、长5.3公里的公路,创造了中国乡村公路的奇观。 “没有路,我们穷怕了” 6月22日,记者与一位乡干部去十八湾村。汽车在悬崖边迂回曲折的乡村公路上爬行,让人胆颤心惊。乡干部称,这就是十八湾村公路。 站在牯牛坡脚,抬眼望去,整条公路挂在云遮雾绕的半山腰,临崖开凿,在山间逶迤而上。 十八湾村位于吉首市西南部,三面是悬崖,仅西北面与腊尔山崇山峻岭相连。十八湾人世世代代上下山只能依靠悬崖陡坡上的一条小路。 “没有路,我们是穷怕了,贫穷逼着我们要走出去,要修路。”人们慕名来参观学习时,十八湾村村主任麻先忠都要说起这句话。 回忆起没有公路的情景,十八湾村民有着太多的辛酸。 麻先忠告诉记者,长达5公里的山路,既陡且险,空手下山一趟也要五六个小时。山上东西运下山,豆腐也成肉价钱。1999年,村民麻仲云种了3亩辣椒,尽管市场上卖到2元钱1公斤,但请人挑下山成本高划不来,只得眼睁睁看着10 00多公斤辣椒在地里烂掉。 由于交通不便,十八湾成了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光棍村”。 谱写在绝壁上的壮歌 2000年春,当吉首市村级公路会战如火如荼时,倔强勤劳的十八湾人坐不住了,他们冒出了一个祖祖辈辈都未曾想过的念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通村公路! “邻村的村民嘲笑我们‘在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悬崖修路,做梦吧!’”麻先忠说。他放弃了在长沙一家大公司当技术工人的机会,毅然回家筹备修路。村民大会上,麻先忠当选为村主任。 2000年4月8日,这是苗家人过“四月八”的日子,十八湾村沸腾了。在村干部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集山头举锄扬锹,唱响了向命运挑战的壮歌! 麻先忠告诉记者:“全村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到10来岁的小伢子,只要能动的,都上了工地。” 男人们光着膀子、腰上系着绳子悬在半空,用钢钎、钢锤一寸寸开凿岩石;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乳臭未干的小孩忙着捡石头、垒土块;年长的妇女们负责做饭、递茶送水;年轻的媳妇、姑娘们则同大伙一道挑运土石、垒石成基…… 记者问麻先忠,当时一天能修几米远。麻先忠说:“许多路段一天才修几寸。这条路是十八湾人用牙‘啃’出来的,是一条血汗路。” 翻过几道悬崖,记者来到他们在悬崖上搭建的“窝”,不禁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挖一个坑就成了灶,垒几块石头,铺一捆稻草就成了床。记者仔细一看,最窄的“床”仅能容下一人,打个翻身就有可能滚下悬崖去。 在山顶的一个坟墓下,麻村长含着热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修路的感人故事:55岁的老党员麻国任时常胃痛,可他始终坚持在工地上。有时胃痛得受不了,便用锄头把顶在胃部忍一忍,好几次痛得昏了过去。大家劝他回去休息,可倔强的他说 “正是急需人力的时候,回去休息太不像话”。2001年8月的一天,他终于累倒在工地上,抬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老人已是胃癌晚期。躺在病床上,他仍惦念着修路,告诉家人说“我出不了工,可以捐伙食”,硬要家人将仅有的55公斤大米和10 公斤腊肉捐到了工地上。两个月后,麻国任带着遗憾去世,留下的遗愿是“把我埋在能看得见公路的地方”。 “湘西通村公路奇观” 十八湾人修路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吉首市两任市委书记龙颂江、徐克勤都挂点十八湾,时常看望修路的十八湾村民。 2001年7月,万溶江乡蔬菜村村民看到十八湾村民吃的是酸菜米饭,送来了猪肉和伙食费,60多名党员自带伙食、铁镐,走上工地与十八湾人共修致富路。 2004年1月18日,天堑变通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十八湾最重要的日子。”麻先忠说。 来村里考察的专家称,十八湾通村公路是目前湘西工程最艰巨、地质最复杂、建设周期最长的一条通村公路。国家交通部公路司有关负责人亲临现场时叹为观止,称其为“湘西通村公路奇观”。 2004年5月,十八湾村级公路作为湖南省通村公路建设典型,在全国通达工程工作会议上隆重推介。 2005年8月17日,时任国家交通部部长的张春贤冒雨到十八湾村考察通村公路,他深情地对村民们说:你们创造了奇迹,你们了不起啊!他称十八湾人绝壁修路“使人震撼与感动”。 路,承载十八湾村的希望 路通了,十八湾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路带来的甜头。 80多岁的龙老满老人第一次乘村里的汽车走出了山门;苗家土布现在成了远方客人最喜爱的“原生态工艺品”;那些最愁找不到对象的十八湾青年汉子,不仅得到了外村姑娘们的青睐,还娶来了6个从广西、四川等地远嫁来的俊媳妇……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650元一举增长到了2680元;土坯房正在一年年减少,现在共建了8栋漂亮的砖瓦房;全村62户人家原来只有10台黑白电视,现在大部分都看上了彩电,村里还装上了8部电话…… 路通了,村民们的劲头也更足了,心中的算盘也多了。“来村里参观的人多了,还办起了农家乐。” 吉首市委书记徐克勤说:“十八湾修这条路,不仅打开了致富的山门,为产业发展打开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村民的眼光,这是一条新农村建设之路。” 路,孕育了十八湾村民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本报见习记者蒋伟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