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上海援建小区内唐山居民:当时情感难以表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01:54 东方早报 | |||||||||
三十年前雷一声,唐山地震世界惊;城市瞬间移平地,人们欲哭泪已穷;今朝再把唐山看,虽是人间胜天宫;但它不是神仙赐,百万人民打造成。———河北小区居民作诗表达对全国援建者的感谢。 在30年前那场唐山大地震后,作为援建者之一的上海现代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帮助唐山人民建起了崭新的“河北小区”,3年内300幢楼拔地而起。如今,当年搬进
连线1:有幸成第一批搬进新居的人 “我知道这个小区是上海设计院的工程师设计的,我当时能在震后第一批搬进新居,除了感到非常荣幸,更感谢来自上海的援建工程师们。”家住河北1号小区106楼的王汝君先生今年已经59岁了,在千里之外的电话那一头,他激动地请记者转达对当年河北小区设计师的谢意。 河北小区共有300栋楼,其中仅王先生所在的一号小区就有88栋5至6层的住宅楼,住着1.4万多人,直到今天,这里仍是唐山较大的居民小区。 “我是1979年搬进去的,是2居室的房子。作为最早建成的住宅小区,当时是震后唐山最好的住宅小区了。这个房子采用的是内浇外挂式的结构,非常结实,当时的几次余震,都没有对房屋带来任何影响,听说当时是按照抗震8级的标准设计的,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安全。”王汝君告诉记者,近30年来,经过不断的配套建设,小区内超市、菜场、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当时刚搬进来时小区内只有一个小花园,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还有一处能容纳几千人的活动场所,整个小区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让居民们更感到当年建设小区的不易。 连线2:“当时的情感难以表达” “很高兴能与上海的记者说说心里话,”1980年搬进河北1号小区603楼的高素华说,“尽管我们的小区已经快30年了,近几年唐山又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但在我看来,我们河北小区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它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搬离了简易房。” 高素华回忆说,当时震后住的简易房,只有几个平方米,房中放上一个炕头,就没有什么地方了,到冬天脸盆里的水都会结冰。“搬到河北小区内就好了,冬天也有暖气了,而且比起简易房,这房子牢固多了,质量也经得住考验,就是现在有人装修,敲起来也特费劲。” 发生地震时,高素华只有一岁半的小女儿被划伤了头部,当时唐山的医院在地震中不复存在,是上海医疗队及时救治了她的女儿。“对于上海的援助者,我们全家都有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现在用语言也难以表达。”记者在电话中清晰感受到了高素华的感动。 连线3:一家5口从15平方米住到3居室 家住河北3号小区206楼的孟庆智今年已经72岁了,他1950年当兵,1976年刚从部队回到唐山,就遇上了地震。 “我永远不会忘记地震后我们一家5口住在15平方米简易房内的艰苦,3号小区建好后,我们全家住进了一套3居室的房子,现在儿女都成家搬出去住了,家里变得特宽敞。” 孟庆智老人还用自己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现在的心情:三十年前雷一声,唐山地震世界惊;城市瞬间移平地,人们欲哭泪已穷;今朝再把唐山看,虽是人间胜天宫;但它不是神仙赐,百万人民打造成。 “我们河北小区最近刚刚被中德合作的‘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选定为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对建筑的外墙、屋顶、门窗、地下室顶板、楼梯间隔墙等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隔热改造,还要对室内外供热系统进行改造。今后我们的居住环境会更好,而当年上海的援建功不可没,是他们在震后援建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美好的未来打下了基础。” (本文得到唐山市路北区河北路街道办事处张景会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早报记者李继成 实习生杨芳 王进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