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年将发射探月卫星 嫦娥奔月梦想成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04:28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7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李健 实习生 周凯莉 “它是这样的神秘,我期望走近它、了解它。”今天,在首个中国探月工程公众开放日,一位前来参观的中学生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和科学家距离如此之近,和国家前沿科技如此之近,和月球如此之近”。 准备与众多参观者一同参加今天活动的,还有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他将和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一起和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张忠廉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的负责人,因为该基地的很多研究都与探月工程有联系,今天他把他的学生们也带到了现场。 张忠廉说,公众开放日活动为像他这样的专业人士与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树立了奋斗目标,提供了学习动力。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同学认为,今天的公众开放日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欧阳自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过去未开展过月球探测活动,由于现实经验的缺失,公众对此项事业一无所知,也许还能理解。但随着中国空间探测的开始与发展,公众自然而然会萌发一种对此类科学知识的渴望,科学家应该尊重他们的这一需求。 他说,相比媒体报道或人际传播,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公众期望了解的问题越多,科学家越要有耐心认真解答,如此才能达到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良性循环。 “科普报告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公众获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就能避免各种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的流传,比如宇宙某年某月毁灭等。” 但目前我国科普教育缺乏、不全面,也让眼前的这位老专家感到担忧。他希望通过增加科学研究的透明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氛围。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李洪波,将受邀参加今年8月中旬由美国航天机构主办的全球青年人空间探索研讨会。谈到今天的公众开放日,她说,面对面的交流给专业相关的学生打开了最直接、最全面了解我国探月计划的窗口。“这样的科普活动非常有趣,也非常难得,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信心。” 今天的开放日对青少年具有特殊的意义。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认为,活动日将有助于他们能更早地接触科技前沿,及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科技知识,从小树立良好的科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