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城市竞争力现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0:04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2005年,安徽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200强的城市入围数量达14个,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近日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提供的资料,对安徽城市竞争力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组织专家从2002年开始,通过不同指标体系,从综合市场占有率、长期综合经济增长率、综合地均GDP、综合人均收入水平、综合就
业机会、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水平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排出了2002年至2005年竞争力在全国居前200名的地级城市,我省分别有11、15、11和14个进入全国前200位。

  分析报告认为,安徽城市整体水平与全国相比,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省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合芜马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百强

  从全国排名看,进入前100名的城市入围率不高。2002、2003两年各有四个城市,2004、2005年各有三个城市进入。仅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连续四年均进入全国前100名,另外滁州在2002年也进入了全国前100强,居96位,铜陵在2004年居78位。

  分城市看,差距相当悬殊。除六安市外,其余16个地级市均进入过全国竞争力排行榜前200名,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铜陵、安庆、淮南、淮北、蚌埠、黄山等10个城市连续四年均进入了前200名,阜阳、宿州、巢湖、亳州、池州5市各有二次进入,宣城1次进入。

  但各市在全国的位次相差巨大:2002年最高位次的合肥(47)比最低位次的阜阳(171)高134位,2005年最高位次的合肥(41)比最低位次的巢湖(195)高154位,位次差距呈现拉大趋势。

  与中部六省对比,安徽进入全国200强城市入围数量居中等偏上水平,2003年有15个、2005年有14个进入,均居中部六省第1位;2002年和2004年各有11个进入,分居第3和2位。

  城市竞争力仍有提高空间

  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分析的各项指标中,除了经济增长率指标在全国同比中居较高水平,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指标在全国位次较高但起伏较大,我省的其他各项指标在全国均处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

  综合市场占有率水平较低。从研究资料中分析,由于安徽各市品牌产品少、规模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低,影响着安徽各市在全国的竞争力。4年间,除合肥市2003年起连续三年此项指标进入全国前50名(内地城市)、马鞍山市2002年居36位外,其他城市此项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均比较靠后。

  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扩大。虽然近年来安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速度加快,尤其是马鞍山市与全国城市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但其他城市收入水平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均呈较低状态,制约着安徽各地级市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序中的位次。

  综合就业机会指数在全国的位次靠后。2005年只有一个城市此项指标进入全国前100名,比例下降到7.1%,最高的合肥指数为0.09,相当于全国最高水平上海的9%。

  产业结构水平即结构指数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安徽14个进入200强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排名在150位以后,占进入城市的50%;有4个城市在100~150位之间,占28.6%,只有合肥、芜湖、铜陵三市进入全国前100名,仅占22.4%。最高水平的芜湖指数为0.06,仅相当于全国最高水平的北京的6%。

  合肥和沿江地区要成“加速器”

  针对以上情况,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在分析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安徽城市在全国的竞争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区域产业有个性,合肥和沿江地区要成为“加速器”。安徽南北产业的发展应当转变思路,从全面振兴转向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重点突破,上水平、上质量,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产业发展政策,大幅提高投入的集中度,对现有企业进行联合、合并、兼并,放开市场,扩大国际合作和全国合作。

  合肥及沿江地区要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利用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汽车、轻工、家用电器等行业为重点,带动汽车零部件、服装等加工制造产业,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皖北地区要抓住国家加大能源建设的机遇,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煤电产业。

  “两山一湖”地区要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加快交通、餐饮、宾馆等服务业的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环保节能,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高,是当今社会追逐的重点,是公认的最具竞争力和广阔前景的产业。要借鉴上海、广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城市发展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研步伐,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加速城市化步伐,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我省“南北经济带”应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各具特色、大中小相结合的梯度结构城市群体,建立起以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城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人以下的马鞍山、安庆、阜阳、宿州、铜陵、亳州、巢湖、六安、滁州、黄山、宣城、池州等12个城市规模扩大到50万~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把淮南、芜湖、淮北、蚌埠等四个城市规模扩大到100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把合肥市的规模扩大到2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加强“合肥城市群”(包括芜湖、滁州、马鞍山、铜陵、安庆)的建设,提高在全国的竞争力。

  努力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外地成功经验证明,没有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就难以稳定。要采取多种手段,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劳务市场等,增加就业规模,提高就业率。

  今后几年,要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整个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加快城镇职工工资制度改革步伐;放宽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的控制。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形成机制,切实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实现共同富裕。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等收入分配不均,以及投机和寻租行为等不合法因素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引发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

  其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体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其二,强化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功能,加大对高收入者依法征税力度,加强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其三,切实保证低收入群体收入。其四,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整顿不合理收入。其五,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后发优势,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强力推进全省各市经济的大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张尚煌 本报记者 戴小花 实习生 马丽琴·

安徽城市竞争力现状(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