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县干部几进深山寻苦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2:47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陈燕燕 李帅 实习生 李伟 彭文君 林志坚

  本报讯 “26年前,76元钱,这是全村60多户人家你5角、他1元,从牙缝里抠出来为我凑齐的学费。”南平政和县委报道组干事李隆智昨天给本报助学行动组打来电话,讲述了他自己上大学时的难忘往事。他表示,政和县委报道组想加入本报的助学活动,长期为本报推荐政和的寒门学子,助孩子们圆大学梦。同时,政和县委报道组还通过电子邮件,传来4
位贫困学生的详细资料,这些都是报道组的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深入乡村调查来的。

  李隆智说,本月3日,他到福州出差,翻看本报助学新闻时,李隆智的眼前闪过一对姐妹的身影。她们和李隆智一位同事的女儿是同班同学,姐妹俩生长在一个残疾家庭,一家六口靠着低保金过日子,李隆智的同事常把小姐妹俩接回家吃饭,还偷偷地给她们塞点生活费,今年,小姐妹俩双双考上大学,家里却怎么也拿不出学费。

  李隆智知道,像她们这样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在政和的小山村里,并不少见。他马不停蹄地赶回政和,向领导提出,想到小山村,寻找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推荐给海峡都市报。领导当场对李隆智的想法表示支持。很快地,报道组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余,骑着摩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着手调查贫困生的具体情况。

  李隆智感慨地告诉记者,他也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980年,他考上福州大学,成了村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可家里连一年10元的学费都掏不出,正在犯愁时,村里的60多户人家都来了,乡亲们乐呵呵地把5毛的、1元的钞票往他手里塞,一位姓陈的小学老师还留下了一张崭新的5元纸币。靠着乡邻们凑的这笔钱和学校的补助,李隆智撑过了大学4年,“这辈子,我都记挂着乡亲们的恩情。”多年来,李隆智一直想着回报乡亲、回报社会,“现在,海都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希望能把更多大山深处的苦孩子,带到大家面前,让更多的爱心人士来拉他们一把。”

  姓名:叶丽清、叶丽萍

  出生年月:1986年3月、1987年10月

  家庭住址:政和县星溪乡宝岱村

  高考成绩:叶丽清文科528分

  叶丽萍理科505分

  理想学校:泉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推荐人:政和县委报道组

  见到叶家姐妹时,她们正在自家的土屋外,挑拣茶梗,姐妹三人头挨着头,围着个大笸箩,谁也没吭声,手上却利落地挑拣着。

  高考一结束,丽清、丽萍就跟着大姐丽群上了山,到茶园里采茶,“天不亮就出发,要一直忙活到天黑透。采茶一天能赚10多元。”拨弄着笸箩里的茶叶,丽清笑了,她知道,多采一天茶叶,她们姐妹离大学就又近了一小步。

  她们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唯一固定的收入,就是村里每个月发给的60元低保费。丽清的父母跛着脚下稻田、上茶园,稻谷挑不动了,就央求邻居、亲戚帮忙,遇到农忙时节,大伙自顾不暇,叶家来不及抢收的稻谷,就只能烂在稻田里。

  在丽清、丽萍的眼里,念到高一就主动退学的大姐丽群,几乎可以等同于半个妈妈。大姐背着包袱,辗转政和县城、上海、福州各地,卖过衣服,端过盘子……丽清、丽萍念高中的学费、生活费,就是靠大姐每月寄回家的几十元钱。丽清含着泪告诉记者,小时候,老家的屋顶塌了,大姐的头被砸伤,到现在还常疼得抱着头在床上打滚,但她拒绝看医生,两个妹妹心里明白,大姐怕看病花钱。

  如今,大姐已经24岁了,不少人上门求亲,但一听说男方家离得远,丽群就拒绝了,她说要先把两个妹妹送进大学再说。

  丽清、丽萍都上了本二线,姐妹俩都选择了收费较低的师范类院校。但家里除了那座空荡荡的土坯房,哪还掏得出一万多元的学费。尽管这样,每天忙完农活,不管多晚,丽清、丽萍都要拉着大姐坐下,一起翻看曾经学过的书本,憧憬着大学的生活:“我们的大学梦有一半是为大姐圆的,不管多难,我们都不放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