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里下河水患的专家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7:26 扬子晚报

  7月初连续多日的豪雨,使苏北里下河等地区的广袤大地陷入一片汪洋。记者在灾区采访的几天中,不止一次听到议论:为什么年年投巨资修水利,仍难以避免如此水患?

  里下河地区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因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故称里下河。该地区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洼”,历来是洪涝高发区。客观地说,今年里下河地区的降雨量与造成严重灾情的2003年相比,短期雨量更加
猛烈。资料披露,2003年里下河地区最多一天的降雨量为59毫米,而今年达105毫米;3天内最大降雨量2003年为134.8毫米,今年达191毫米;7天内最大降雨量2003年为260毫米,今年为265毫米。水利专家坦言,短时间内超强度降水而形成的洪涝即使在发达国家也难幸免。

  然而,专家同时指出,洪涝难于避免,但灾害程度可以降低。我们看到,在及时周密的部署和有力的调度指挥下,各地奋力抗涝救灾,损失比2003年小得多。但我们还是应反思,为何排涝能力比以往强得多,依然有大量水稻、棉花等因滞水时间过长而绝收减产;事实上,里下河严重内涝既有水量太大、太集中的客观因素,又有值得关注、长期累积形成的更深层原因。

  一位水利专家介绍,多年实践表明,里下河抗洪基本采用行之有效的“上抽、中滞、下排”方法。所谓“上抽”,即通过大型排灌站把上游涌入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的水抽入长江和入海通道,减轻里下河的水位压力。这次,我省最大的几处水利枢纽——三河闸、江都站、引江河高港站以及刚启用的宝应站等均开足马力,外抽总流量接近1万立方米每秒,比上游客水总流量高600多立方米每秒。由此看出,经过多年耗巨资建成的各水利枢纽已基本能应付客水洪峰给里下河带来的压力。“中滞”,即利用里下河大量的湖荡蓄水。湖荡水面既能滞留大量涝水,也能使各圩区排出的水有个缓冲,再通过射阳港、黄沙港、斗龙港和新洋港四大港入海,即“下排”。

  但目前的状况是,曾经水网稠密、湖荡相连的里下河的大量湖泊水面已严重萎缩。这位专家痛心而无奈地说,上世纪60年代该地区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51个,加上众多小河荡,湖泊总面积达1073平方公里。而今,湖泊面积只剩区区58平方公里,不到40年前的零头,整整减少了相当于半个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的行洪蓄水面积。现在看来,造成湖面骤减的最主要因素是多年来经济建设过多占用水面湿地造成的。各地城区的成倍扩容,使原来有蓄水功能的许多湖泊、水田变成马路、小区和工业区。降水因无法渗透硬质地面而成地面径流,积存在蓄水能力较差的一个个圩区中,因积水太多,难于在短期内排出。无独有偶,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福建今年洪灾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专家会诊出的原因是,原始森林几乎被速生经济林替代,对迅猛来水难以“消化”,形成“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局面。

  里下河湖泊水面大量减少,看起来好像不是哪个人、哪个县市的责任。城市要建设,要发展,国家的土地政策又很严厉,要“建一补一”,你让他到哪里变出地来,只好打湖塘的主意了。填掉一块湖塘,多出一块地,既能换来大笔资金,又能建起工厂小区;既出效益,又解决就业。两面光的事情谁不想做呢?但后果很严重,你填一个塘,我埋一条河,水就没处去,便泛滥成灾。这就是为什么近年里下河地区总排涝能力大幅上升,但内涝灾害依然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位水利专家感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量之间有个度,长期以来我们认识不深,但打破生态平衡的过度占用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因此,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再也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蚕食湖面水塘、破坏生态系统了。

  形成今年里下河洪涝的另一原因是射阳港等四大港排水入海能力呈下降趋势。水利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原来四大港周围均有大片的缓冲蓄水区,如今许多蓄水区渐渐被人为开发成圩区,开垦养殖,甚至盖房,致使河道变窄。海水因潮汐顺河道上溯时携带的泥沙集中沉积在越来越窄的河道中,加剧了河道淤积。四大港因此流量变小,加上海水顶托,行洪速度减缓。而沿海原先众多的入海小水道也大多自然淤死。好像一个人,主动脉变细,血流不畅,毛细血管又阻塞,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此次淮北、特别是里下河地区的雨涝灾害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旨在强制性保护湖泊的《江苏省湖泊保护规划》已报呈省政府审批;全省农村水系规划也在着手制定,规划将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全省水生态环境,保证河网水系畅流、畅引、畅排。同时,入海第五大港规划、连接通榆河和引江河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前期准备也已启动;针对里下河区域排涝的大规模摸底调研以及加强沿海四港排涝能力的专题调研正逐步展开。所有这些,目的是为提高里下河地区行洪排涝能力,给当地人民带来福音。本报记者庾康唐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