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慈母手中线 战士脚下情——一位消防烈士母亲的十年生活片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7:43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朱斌本报通讯员朱立平邓华斌

  她是山东老区的一位普通女性,也是一位消防烈士的母亲,名叫郭胜兰。

  十年前,她在料理烈士后事时,不仅未提半点要求,还执意要留下部分烈士抚恤金给中队家庭困难的战士。十年间,她视中队官兵为亲人,每两年来上海看望一次,年年寄来
亲手绣出的“平安”鞋垫,还有家乡的红枣和花生。她以一位母亲坚强的毅力,承担起失去骨肉的伤痛,更让烈士生前所在中队的官兵感受了十年绵绵之爱。

  抚恤金分两份别儿子踏归途

  郭胜兰清楚地记得十年前那个特别寒冷的冬日。

  1996年11月21日傍晚,儿子杨波的部队打来电话,说杨波因为灭火救人受伤了,可当他们一家人心急如焚地赶到上海的高桥中队时,部队领导却将他们请进了办公室。

  “杨波同志为救三名工人英勇献身了……”部队领导的话没说完,郭胜兰只感到自己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儿子牺牲,对郭胜兰的打击是致命的。但是,当部队领导诚恳地问郭胜兰有什么要求时,她却平静地说:“一切服从部队安排,我们没有要求。”接过烈士抚恤金后,郭胜兰把抚恤金分成了两份:“乡下的生活平淡,没什么花销,这一半我们留下。剩下的留给中队,杨波信上也说过,队里有不少士兵来自农村,有的家境也不好,这些钱就分给他们,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在郭胜兰的要求下,杨波的遗体第二天就火化了,当晚,任凭部队如何挽留,她硬是带着全家踏上了归途。她知道,上海是全国人民的大都市,儿子生前守卫的高桥,有国家许多重要企业,消防来不得丝毫马虎。她要把无比的悲痛带回山东老家,让部队迅速昂扬起灭火保平安的斗志。

  不伸手靠双手喜临门传部队

  2001年,也就是杨波牺牲后的第五年,郭胜兰双喜临门:养女杨飞燕中专毕业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在市里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消息传到儿子生前所在部队,官兵们感到无比欣慰。

  杨波牺牲后,被上海市消防总队追记二等功,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向杨波授予了“公安英烈——共和国不会忘记”荣誉称号。这一年,杨波还获得了“第三届上海优秀民警东方卫士”奖。但郭胜兰认为,孩子是救人而牺牲的,组织上给了他很高的荣誉,我们家绝不能向部队和政府伸手,那样对不起九泉下的杨波。

  可是,不伸手的日子却非常艰难。郭胜兰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是民办教师,当时每月仅有200元收入,家中主要靠种地维持生计。郭胜兰担当起十余亩田的农活,每天超负荷运转着。每天起早摸黑的她心中有一个目标: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小康的日子。否则,政府就要为自家操心,儿子生前所在部队的官兵就要为她担忧。这是她最不愿意的事情。

  郭胜兰的目标五年后终于实现了。五年里,她和老伴将在家门口拣到的弃婴培养成才,全家住进城里的商品房分文不欠。她还上了老年大学,开始学习跳舞和画画。

  绣鞋垫四百双赠官兵盼平安

  今年“八一”前夕,郭胜兰和老伴被部队邀请,再次来到高桥中队,官兵们一下将老两口紧紧围住,杨爸爸、杨妈妈叫个不停。

  杨波牺牲十年了,但郭胜兰却真切地觉得牵连着自己和儿子部队的那根情感线绵绵不绝。她把母爱给予战士们,如同当年给儿子杨波一样。她拿起针线给中队的官兵们绣鞋垫,因为在山东老家,送人亲手绣的鞋垫是很重的“礼”。

  一开始,郭胜兰把几十双亲手绣的鞋垫随着花生一起寄往高桥中队,战士们都夸妈妈绣的鞋垫好漂亮。她大受鼓舞,为儿子部队官兵绣鞋垫便成了她每天忙完田里活后的一件重要事情。她绣的鞋垫除了花纹精美多样外,还常常绣上“平安”、“吉祥”等字样,被官兵们称为“平安”鞋垫。

  十年里,郭胜兰为她的兵儿子们绣了四百多双鞋垫;十年里,郭胜兰每年家里收了花生,都要挑最大、最饱满的寄到上海;十年里,杨波生前所在的高桥消防中队,年年都被上级评为先进。他们写信告诉杨妈妈:“不管我们换了多少茬,我们都是您最心疼的儿子,您老人家都是我们最亲爱的妈妈。”

  “八一”建军节前,“杨妈妈”又来到部队看望战士。

  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慈母手中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