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灾难宝贵财富:写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1:30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遭受灭顶之灾,瞬间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 弹指一挥3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精神: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唐山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 30年来,世界各国的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1975年我国曾成功预报、预防了海城7级以上地震,这令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们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再次领教了地震这个“恶魔”的神秘莫测。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工作者们把诸如唐山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作为实例,作为重中之重的研究对象,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并依靠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力图从中找出制服地震“恶魔”的武器。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位地震专家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对地震研究的进展后说,在高新技术介入下,不仅在解决“上天易,入地难”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也使人类有可能像观测气象卫星云图一样,研究地壳的运动变形。 地震防御:让人类更理性地应对灾害 地震灾难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发生,那么人类是不是在地震灾害面前就只能被动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实践告诉世人,科学的地震观和预防行为,能够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几十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对于一个地区人们的地震灾害观念问题,他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研究表明,在经历了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那就是“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发生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减轻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 以往人们认为,在地震面前人是完全被动的、只能消极承受,几乎失去了任何保护自己的可能和机会。但王子平经过对大量的地震幸存者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地震发生、房倒屋塌的情况下,人依然有着生存空间,有着防卫和保护自己的可能。尽管这“空间”极小,“可能”极少,但的确存在着。这里的关键在于人们拥有一定的地震科学知识,并在地震前、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能否采取及时、适当、合理的避险与自救行为。这是在牺牲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之后得出的珍贵历史经验,这是地震灾害观的一大飞跃。 循着这一研究思路,王子平与另几位地震等方面的专家在研究唐山地震这个震例时,把触角伸向了地震社会学。无数实例证明,地震一旦发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因此,他们把灾害、灾害后果及灾害的预防与救治等纳入研究对象,提出了“大防御战略”,并在总结历次抗震救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把经验性认识推向理性化,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与地震学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出版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地震社会学初探》及大量有关专著,不仅奠定了我国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基础,确立了地震社会学的结构框架,而且具有直接的实用性。 王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从灾难中一定会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一定会懂得比平时多得多的道理,一定会掌握比平时多得多的科学。”新华社记者杨新河张洪河 曹妃甸引领新唐山未来 据新华社唐山7月27日电(记者马书平)目前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初现端倪,港口设施日益完善,首钢搬迁全面展开,以大港口、大电能、大化工、大钢铁“四大”主导产业为目标的曹妃甸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十年到十五年,这里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将形成一个人口10万至50万的城市。 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辛志纯说,曹妃甸港处于天津新港和秦皇岛港之间,距唐山市85公里,甸前深槽水深36米,为渤海最深点,是渤海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在唐山市及河北省的努力下,曹妃甸港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成为国家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给唐山未来经济发展和打造外向型经济注入了活力。 《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同意“2010年前建设由京唐港、曹妃甸港区组成的深水、专业化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重点新建曹妃甸港区20万吨至30万吨级专业化进口铁矿石中转码头;建设由京唐港、曹妃甸港区组成的原油中转运输系统”。至此,曹妃甸港和以建设“四大”主导产业为目标的曹妃甸工业区已绘就蓝图。到目前,曹妃甸两个30万吨级煤炭码头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国际通航。煤炭、石油、天然气码头也在紧张施工,首钢搬迁全面展开,很快建成千万吨级生产能力精品钢生产基地,华润电厂项目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准备,中石油、中石化等也在这里兴建石油储备基地。 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和说,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将立足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腹地既有产业、技术和资源配置等优势,以“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相关工业成组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成为唐山和环渤海经济的“战略支撑点”。 生命线工程构建 城市发展安全阀 据新华社唐山7月27日电(记者马书平)在城市建设中,大地震后的唐山人把城市生命线工程作为构建城市“安全阀”的重中之重,目前,唐山市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已经具备了抗击烈度为8度地震的能力,成为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线”。 据唐山市建设局局长芮国禄介绍,唐山地震发生后,交通通讯陷入瘫痪境地,与外界联络全面阻断。医院、供水、供电、通讯、消防、公交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没有在抗震设防方面采取措施,地震中丧失功能。这些生命线工程不仅受灾严重,也成了抗震救灾的制约因素,群众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痛定思痛,唐山决定要打造具有抗震功能的城市生命线工程。 芮国禄说,唐山在建设抗震性城市过程中,对于城市生命线工程,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城市交通,采用多出口,便疏散;城市供电,多电源环行供电;城市通讯,有线无线结合,机房分开建设;城市供水,多水源环行供水。各个部门都安装现代化的设备运行、管网运行监控系统,一旦有了紧急情况,就会及时拉响警报,启动应急预案,处理险情,保障正常运行。唐山市燃气公司副总经理韩志刚介绍说,唐山燃气管道用的都是高强度钢管,主要是考虑抗震的需要。 芮国禄介绍,30年的探索、30年的完善,目前唐山市区各种城市生命线工程均具备8度设防功能,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也都具备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能够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