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民都要有地震危机意识(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2:00 今晚报

  

全民都要有地震危机意识(附图)

  7月27日,一位市民擦拭地震纪念墙上亲人的名字。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日,唐山人民自发地、用自己的方式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亲人。 新华社发(张北男摄)

  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的大地震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16万多人伤残。地震发生后,近30万人组成的救援大军火速赶赴灾区,与唐山人民一道开展抢险救灾行动。

  

全民都要有地震危机意识(附图)

  图①:这是解放军指战员前往灾区参加救灾(资料照片)。

  

全民都要有地震危机意识(附图)

  图②:这是解放军某部的医务人员在护理地震后第二天出生的婴儿(资料照片)。

  

全民都要有地震危机意识(附图)

  图③:这是1976年大地震后的唐山市(资料照片)。

  

全民都要有地震危机意识(附图)

  图④:这是解放军指战员在抢救灾区受伤的群众(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40年前的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连续两次强烈地震夺去了8000多人的生命;3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24万多人在河北唐山地震中再也不能醒来。今天,当我们缅怀死难者时,也深切感到:对地震惨痛记忆的最好纪念,就是能够肯定地回答专家们忧心忡忡的一个提问:假如现在地震突然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否能够从容应对?是否能够避免惊慌失措?

  “地震宁可千日没有,不可一日不防。”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平实的话语令人警醒。也正如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周清良所说,对邢台地震40周年和唐山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既是追悼地震逝者,也是为了警示来者;全民都要树立危机意识,让悲剧不再重演。

  中国防震事业从邢台起步

  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先后发生了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

  “邢台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三次亲赴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人们谱写出抗震救灾和探索地震的光辉篇章。”陈建民说,“邢台地震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全国开展有组织的、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的防震减灾起步的重要标志。邢台地震后,新中国第一个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现场成立,为开展大规模震后应急积累了宝贵经验;以邢台地震现场为起点,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活动开始大规模展开;1971年,国家地震局成立(后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既有辽宁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年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曲折,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

  “然而,地震预报是观测地下,目前深部观测技术发展非常慢,现在人类打得最深的井是12公里,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现在连壳都没有钻透。”陈建民形象地解释说。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陈建民说,“地震可以预报,但只有少量成功先例。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世界先进行列,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预报仍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对于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来说,人类还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准确预报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国较大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不到10%。

  地震预报上的局限性,使地震灾害预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各地虽然有应急预案

  但不少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水平所限,不能单靠地震预报这一个环节,而应加强预防和应急救援。“唐山造成那么大的损失,与唐山是一个对地震不设防的城市有关,而且缺乏专业救援队伍也影响了救灾效果。”周清良分析。

  然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农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广大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农村地震的显著特点;在城市,1989年以后国家加强了以法律法规形式强制进行的抗震设防,但此前建造的建筑物还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建筑物大多未考虑抗震或抗震能力不足。城乡接合部抗震设防问题更为严重。

  各地有应急预案,但不少地方仅停留在字面上,而针对公众的防震防灾演练近乎空白,现在中小学课本也没有系统的防震知识介绍。

  地震多发的日本具有高水平的整体抗震能力,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多次惨痛的教训和深刻反思后,才有今天遇震人心不乱、建筑物大震不倒的局面。除加强体制和硬件建设外,日本注重提高民众的防震抗灾意识,并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应对准备。各级相关部门都印制了形形色色的地震防灾手册,指导民众平时要准备好收音机、饮用水、食物、药品等应急物品并经常清点。有的家庭还准备一些矿泉水,以备灾后断水,增加获救希望。

  国人防震减灾意识仍淡薄

  提高应对危机意识很紧迫

  近日,在唐山市的河北理工大学地震遗址,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河北、安徽等地的几名学生,他们向记者描述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刚进学校时看到那个倒塌的楼房,觉得学校太破旧了,后来才知道是唐山地震遗址;如今虽然天天都能看到这个遗址,也想了解一些地震知识,但觉得那场大灾难离自己太遥远了,老师也没给讲过地震方面的知识,所以每次经过也没什么感觉。

  地震灾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防震减灾是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群众的防震意识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加大宣传,防震意识的高低、防震知识的普及与否,对能否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影响。”陈建民说。

  邢台市地震局局长张国斌也坦言,地震的惨痛记忆距我们并不遥远,但目前许多人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像建筑物特别是民居的防震,国家有明确要求,但不少人不了解。 (据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