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席评论:城市与心灵在地震废墟中涅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5:07 金羊网-羊城晚报

  □小乔

  为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而写

  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而制作的系列片名为《天崩地裂》。这一标题无意中几乎契合了1976年中国历史的全貌:天体崩溃,巨星殒落;大地开裂,苍生离散。有
人说,这一年是中国的“大灾年”。

  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7200多个家庭消失,4202人成为孤儿,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这一组不断被人们记起的数字,定格着这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的浩劫,定格着这座被西方媒体预言从地球上被永远“抹掉了”的百年名城。

  这些天,各路媒体几乎追寻重访了灾难中所有的目击者、救援者、报警者和孤儿。不同的人群对灾难有着不同的回望。地震学者从中阅读经验和教训;城市建设者从中思考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从中探究灾难的精神救助……而对于所有劫后余生的普通人,感悟到的则是无限爱心,是人间的真、善、美。而正是对这份爱的感悟,才使得30年来的唐山,迅速从废墟上重新站起来,无论是在城市的重建,还是心灵的重塑,都表现出自救与他救的惊人伟力。

  灾难不能救赎人的命运,但灾难救赎并照亮了我们的人性,洗涤着人们的心灵,提升着生命的品质。因为24万余条生命,我们无法将悲剧变成颂歌,但坚强的唐山人用他们的方式,大写了一个“人”字,告诉我们,哪些值得纪念,哪些不能忘却。意外失去了监狱屋顶的犯人,与看守一起搜救普通人;开滦煤矿的工人成了第一个冲到中南海报讯的信使;机关事务管理局长广开粥棚;而在井下呆了15天的5条汉子和在废墟中被埋13天的卢桂兰在书写生命奇迹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坚强的真正含义。对于每一位四十岁以上的唐山人,无疑都会对这场灾难有着自己刻骨铭心的痛,但劫后余生,又怎能不更加感念上苍的眷顾,更加渴望着珍惜生命呢?在媒体许多关于唐山人的访问中,常见“满足”一词。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工作,唐山人的幸福感很强烈。透过这份大难后的幸福与满足,我们不难读到他们对自己的家庭、职业和所生活的城市怀有的不同寻常的真切的爱。而这应该正是劫后唐山最宝贵的动力与灵魂。

  感恩,是唐山人在灾难中孕育的又一朵人性之花。有报道说,4月下旬开始,8位唐山老人骑着自行车踏上“万里谢恩之旅”,走访80多座城市,寻找当年救助过自己的人,用独特的方式向全国人民传递着来自唐山30年不忘的深切谢意。当年,十余万解放军战士、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各种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汹涌而来;石家庄、邢台等地迅速建起了多所育红学校,收养数千名地震遗孤……感恩,是他们对这场灾难最好的纪念。

  纪念不仅是颂赞,更重要是警醒人类。30年前的唐山地震,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几年前的SARS疫情……在自然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的脆弱,但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的无能为力?在唐山大地震中,与唐山相距仅百公里的青龙县,因为对地震预报作出的不同判断,因为县委书记冒着被摘乌纱帽的危险赶在地震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从而创造了无一人死亡的“奇迹”。我们不可能去抱怨指责任何人,我们只是在一次次的天灾面前,反躬自问: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灾难?我们有多少权利得知自己可能要面临的灾难?或者是如何评估已经发生的灾难?中华民族,就总是在这一次次灾难中挺住背梁,屹立并涅槃着。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