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商家猛炒"情人节" 挖掘"节庆经济"恐伤文化传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1:08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为传统节日,“七夕”已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在精明商家策划下,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故事,被改编成充满商机的“中国情人节”。

  昨天是传统七夕。记者在我市街头发现,“七夕”题材已成为大小商家促销的概念。而概念即“中国情人节”。于是,各种商品都尽量靠近“情人”这一浪漫概念。

  如一商场大搞婚庆床饰促销,规定凡活动期间购买婚庆床上用品满800元,可获赠婚庆精美喜帖;另一商场的促销活动定名为“恋恋七夕”,消费满200元送100元礼金券;甚至连家电等并不“浪漫”的商品,也都为“七夕”题材,只要买了电器,商家就狂送所谓的“甜蜜大礼”……

  商家如此青睐“七夕”,目的其实很简单。正如我市一商城的策划总监所言,消费习惯是引导和“跟风”出来的,只要持续炒作,用不了几年,由“七夕”所演变的“中国情人节”就能逼近中秋,成为“高含金量”的传统节日。

  记者采访发现,被商家炒作出的“中国情人节”概念所吸引的,JL乎全是年轻人。他们认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为情侣购买衣服首饰等礼物,是表达心意的好机会;但也有不少年轻人表示了无奈。他们表示,现在“七夕”节被炒得很火,如不给情侣送礼物,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但对商家将“情人节”概念加到传统“七夕”头上,一些中老年人却颇有微辞。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对记者说,“七夕”不是这样过的。在她小时候,每逢“七夕”,就要将缠在手腕上的红线(红线从端午节开始缠起)扔到房顶,好让喜鹊衔走,为牛郎织女搭天桥。而小孩都躺在院子里仰望天空,,等待“开天门”许下心愿……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表示,传统的七月初七是单日,按习俗不适合婚娶。而牛郎织女的爱情自古就泪眼婆娑,并不完满。所以,传统“七夕”与爱情无关。

  显然,在不少老人的印象里,没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

  挖掘“节庆经济”无可非议,可在浓烈的商业操纵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本土习俗,还能千年如一地传承下去吗?对此,市社科院院长助理陈如呼吁,应立法规范商业炒作传统节日的行为,将商家对传统文化的经济开发,纳入规范的法制轨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七夕”、“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位列保护名录中。而昨天的“七夕”,正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名录公布后所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

  可不少市民对记者表示,昨天的“七夕”,他们感受到的,只有商家对“中国情人节”的热烈炒作。传统的“七夕”该怎么过,他们一无所知。显然,商家炒作的“情人节”概念,已混淆“七夕”传统含义。

  对此,市社科院院长助理陈如表示,目前,在文化拉动经济的呼声中,节庆经济、文化经济被不断提出。包括“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被商家纳入商业炒作,对经济的推动有一定的正面功能。,但他同时表示,这种炒作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如商家过度挖掘传统节庆的经济属性,弱化甚至随意篡改其文化属性,将极大损害已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

  记者了解到,商家对“情人节”概念的炒作,已到泛滥程度。以今年为例,就有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3月14日的白色情人节、正月十五的元宵情人节、再加上所谓的网络情人节等等,“情人节”概念的雷同,已到了令不少人生厌的地步。

  而这次,传统“七夕”,又一次被披上“情人节”的外套。对此,一些专家担心,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被淹没在如此泛滥的“感情”中,还能有多少特点?陈如也感到不满。他表示,必须在立法上规范商家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如缺乏必要的法制约束,商家滥用“情感”概念、肆意篡改传统节庆习俗,损害的将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