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杭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调查叩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04:08 杭州日报

  他们缘何对“新杭州人”身份缺乏认同?

  近年来,一批批以青年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杭州,为我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现存的户籍管理城乡分治的二元制结构,却使这些进城工作、生活的外来青年,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主流中,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状况。

  最近,团市委对886位年龄在16-35岁间的在杭务工青年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但有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对自身“新杭州人”的身份缺乏认同感,认为自己“和杭州本地人不一样”。

  工作稳定月均收入逾千

  青年人更喜欢换工作,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大的惯性思维,在这次调查中被彻底打破。被调查者中,有84.8%的青年外来务工人员在目前所在单位工作超过半年。其中,75.4%的人“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同一家单位工作”;54%的青年外来务工人员自诉“有固定的工作”,即工作半年以上且签有劳动合同。究其原因,务工青年逐年提高的受教育程度不能不提,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94.4%的人接受过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教育,而55.1%的人具有高中学历。

  相较稳定的工作,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的月均收入情况并不令他们满意。据测算,目前16-35岁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月收入为1185元。在部分单位中依然存在的“同工不同酬”或“超时工作”等情况,已成为许多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大烦恼焦点。不过尽管如此,当被问及“暂时没有工作的时候会如何打算”这一问题时,仍有近六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留在杭州找新的工作”,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对杭州的就业环境的肯定。

  居住较差业余生活贫乏

  月均千元的收入注定了青年务工人员生活方式的节俭,吃饭、住房占去了他们“日常开支去向”的第一、第二位。调查中发现,九成青年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较差,自有房屋数量极少,他们大部分居住在用工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或者租赁的市郊农民房屋中。尽管他们对现在的居住条件非常不满,但为了最大可能地减少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他们无力改善。

  令人意外的是,占据青年外来务工人员“日常开支去向”第三位的竟是“买衣服”,原本以为选择频次会较高的“寄钱回老家”选项被远远抛在了后头。一些专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后,生活方式在有意无意间逐渐向城市靠拢,在言行衣着上的城市化,正显示了他们适应城市的主动性。不过调查同时发现,受种种因素的局限,青年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仍然显得贫乏而单调。“看电视、影碟”是65.2%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业余活动,“读书看报”居其次,而还有28.5%的青年民工选择了“待在寝室,睡觉发呆”。他们以群体内部的娱乐或自我消磨时间来打发业余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活动的半径,减少了与城市人相互交往、了解的途径。

  边缘性强城市归属感弱

  自18岁离家,到杭打拼十余年,甚至已经在杭安家,仍有许多青年外来务工人员坚称自己“不算杭州人”。团市委这次调查的一项数据也显示,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新杭州人”的认同程度很低,50.1%的青年外来务工人员认为自己“和杭州本地人不一样”。

  的确,由于前面所提到的工作、生活、社交方面的局限,青年民工对城市人的看法有正面的,也会有负面的,如,有近三成的青年外来务工人员明确表示,杭州市民“排外、冷漠、看不起外地人”。这无形中让他们在心理层面对城市的适应性造成了障碍。此外,户口依然是务工人员与城市产生心理认同的一条“天堑”。现在,大多数务工人员一方面因外出打工能够获得更多收入,扩大视野,自觉减弱了与农村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们戴着“农民户口”的帽子,游走在城市中,干着城市中最脏、苦、累、差的工作,无论是薪酬、医保都难以得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正是这种在家乡、城市都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边缘低层人心态,让他们很难找到城市归属感、安全感和主人意识。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浙江省今年上半年出台新政,计划在2007年底前,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划分,实行统一登记为浙江居民户口,这对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记者陈玮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