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稳定1000美元向3000美元挺进的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10:24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周子帆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然而各 国经验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挺进时,社会将处于刑事犯罪高发和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社 会经济转型期。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这既是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这些
矛盾和问题表现为社会治安的严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复杂。

  当前,全国社会政治大局平衡,各项事业深入推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人民 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三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刑事发案居高不下,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随着改革的深入,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仍大量存在,刑事犯罪仍在高位运 行。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侵财性犯罪多发,暴力恐怖犯罪呈现新动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破获的案件 看,刑事犯罪的组织化、职业化、智能化、集团化、跨区域化趋势明显,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治安、消防隐患在文 化娱乐场所相当突出。

  因渗透造成意识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境内外敌对势力以各种途径,从思想、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对我国的意 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以“

维权”为名插手热点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传播有害信息,误导舆论,煽动对 立情绪,与我争夺群众,争夺民心。邪教组织诱人入教,宣传加剧,活动频繁。

  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利益诉求明显,跨地区联动增多, 对抗程度增大。少数军队退役群体“维权”活动屡屡发生,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城市改扩等引发的问题容易被煽动聚会维权 ,甚至以极端方式向政府施压。这些事件由偶发性向有组织性、有预谋性渐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各类经济犯罪、涉税犯罪日趋智能化、组织化。新型犯罪增多,方法多样,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影响稳定的主要成因及特征有以下方面:

  社会贫富差距逐步增大是影响稳定的普遍原因。过去20多年,经济飞速增长,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 加,但分配愈来愈不公平,已成为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冲突的最根本原因。贫富差距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拉大,导致一些社会 成员产生不满甚至犯罪致富的欲望,严重影响了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失业问题是影响稳定的长期的复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 作用却越来越弱。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今后几年劳动岗位缺口在12 00万个左右。大量失地农民、毕业生、退伍军人也进入失业队伍,成了违法犯罪的隐患。

  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不稳定的制度性根源。目前,大量失地农民、下岗职工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 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缺乏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由于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人心难以安定 ,势必影响稳定。

  境外、境内敌对势力的破坏是社会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西方强权千方百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政策,不 断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事件,以扰乱社会、分裂国家;另外,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以互联网为主的国际传媒进行意识形态渗 透,给社会稳定增加新的变数。

  我们自身存在的失误和问题也是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东西部差距拉大;一些地方和部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 面理解为“一切服从GDP”,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了群体事件;管理体制的漏洞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基层党政社团组 织松散,缺乏与群众联系机制;缺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稳定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经验;官僚主义和政策把关不严, 导致集体上访增多,群体事件人数增加,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总揽全局,充分认识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的内在联 系,以人为本,综合解决不稳定问题,创造和谐氛围:缩小贫富差距,尽快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保问题;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 分发挥法律在促进保障,实现和谐中的作用;加强诚信建设,努力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主流风尚;强化国家安全,努力创造良 好的政治环境;强化矛盾化解,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平安创建,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8月上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