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生:“青海,我数万次托举镜头的理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16:51 西海都市报 | |||||||||
“青海,我数万次托举镜头的理由”——访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学术委员会总指导、大赛评选委员会主任梅生 青海新闻网讯 在中国乃至世界摄影界,知道梅生的人多,知道周梅生的人就少,这是因为周梅生一向以“梅生”的名字出入在各个摄影现场。到今天,梅生先生不仅参加过如法国阿和乐摄影节等国际著名的摄影节,而且参加过中国所有的摄影节。因此,作为中国(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中华民族的眼睛” 梅生先生对青海的眷恋与关注可谓由来已久,自十几年前初到青海,再到如今近三十次的往返,这位在无数种物象前伫足、沉思、惊叹的摄影家,最终将焦距对准了青海。这两年,他倾注心力拍摄的另一个专题就是《黄河五峡》,也就是穿越青海全境的龙羊峡、公伯峡、积石峡等五大峡谷。之所以有这个夙愿,最初的震撼和感叹来自在黄河源头拍摄时,湛蓝碧澈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给他一瞬间的撞击,“这就是扎陵湖和鄂陵湖,这就是青海,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眼睛”。 “在青海,我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可我还感到没有拍够”,初次的震撼,带来了激荡后的静穆,不久后拍摄全景《黄河五峡》成了梅生的新一个目标。这青海境内的五大峡谷,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更重要的是它们从地势海拔上的变化带来了更多文化上的变化,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多民族民俗风情、语言、服饰、文化等等,丰富程度令人目不暇接。在过去,人们对青藏高原的了解,更多是对西藏的了解,并由此产生了“有藏无青”的偏狭认识。“自我去过西藏之后,一经比较,我发现青海不愧是三江之源,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她所呈现出的,是有别于西藏的另一种美,是一种夺人心魄的壮美,是人的一生应该必到的地方。”“三江源的美,青海的大美,不仅是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更多是历史留给我们可以用心灵和文字感受到的”。到2006年,梅生先生已拍摄了数万张有关青海的照片,但他仍是那么“贪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想多次来青海的想法也越来越迫切,因为,“在青海面前,我无法不举起镜头”。 “三江源摄影节是中国一流的摄影节” 这次的国际摄影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著名的摄影师,也荟萃了诸多佳作。这一活动不久为国内外摄影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更为青海打开了一扇世界性的窗口。摄影是国际性的语言,无须翻译,任何人都可以与他眼中的每一幅作品作心灵与思想上的交流。梅生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环湖赛是青海向世界展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则是青海向世界出示的第二张名片,因为,这一次的参展水平、布局等等都是中国一流的。 在谈及青海本土摄影家的作品时,梅生说:“青海摄影家拍摄出的照片,精美而深刻,多角度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在对青海之美的发现与记录上,他们走在了我们前面。”(作者:张燕) 梅生简历 生于南京,长于北京,毕业于天津大学。自幼学习书法、绘画,从事摄影记者、美术编辑工作二十年,兼作音乐策划,摄影,旅游、人文地理专栏作家,艺术院校摄影教授。主要摄影作品: 《残荷遗韵》———个人心理情感系列 《古都寻梦》———中国皇家文化系列 《乡土中国》———古代民居文化系列 《西域密藏》———藏传佛教文化系列 《高原阳光》———中国西部风光系列 《打散集合》———平面构成分析系列 主要艺术经历: 1984年·北京———首届中国现代摄影艺术大展 1985年·北京———首届中国旅游风光摄影展览 1986年·日本———首届中日摄影艺术大展 1986年·北京———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1988年·联合国———“国际和平年”摄影艺术展览 1992年·北京———首届中国服装摄影艺术展览专题作品 2002年·北京———《中国摄影家》杂志发表《紫禁城》《经幡》专题摄影作品 2002年·北京———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大展 2002年·联合国———“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摄影展览 2002年·贵州———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专题摄影展 2002年·甘肃———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专题学术讲座 2002年·北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专题学术讲座 2003年·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专题摄影展 2003年·联合国———中国藏族服饰摄影展 2004年·浙江———出版《古都逸史》《古宅轶事》专题摄影著作 2004年·福建———武夷山国际摄影周专题摄影展 2004年·贵州———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大展 2004年·北京———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 相关专题: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