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五环辉映的民族体育之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09:13 北京日报

  

五环辉映的民族体育之花

  8月7日上午,酷暑的北京令人流汗不止。吊角楼和碉房环绕下的中华民族园广场上欢歌笑语、龙腾虎跃,更是一派热烈景象。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齐聚一堂,展示自己民族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以此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表达自己热盼奥运的心情。

  吉祥力量的象征——藏族大象拔河走进中华民族园藏族景区,一群小伙子高声的呐喊和着藏族姑娘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这里正在进行的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两项民间体育活动:大象拔河和拉木鼓。在一块宽阔的平地上有一条用平行线划出的“河界”,两名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小伙子分列“河界”两头,一条红绳子两头打结后套在二人脖子上。小伙子首先以粗犷的舞姿向对方致意,之后就将绳从两腿之间骑过,背对背站在了“河界”两边。随着发令员一声令下,手脚着地,身体前倾的两人就模仿大象的姿势,通过双肩和脖子发力,开始了较量。

  比赛进行得很激烈,围观人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据介绍,“大象拔河”藏语叫“押加”,是西藏、青海牧区等地流传的一种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是藏族青年牧民展示力量的一种方式,现在经过改编整理已成为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大象作为吉祥和力量的象征,深受藏民喜爱。藏族姑娘多吉卓玛说,在“大象拔河”中获胜的小伙子被人们视为“勇士”,同时也成为姑娘们爱慕的“白马王子”。

  团队精神的象征——傣族板鞋竞走“嗯、哈、哇、嚓——”一阵节奏明快、声音响亮的号子声伴随着啪啪的木板声,从绿树掩映的傣族白色佛塔——曼飞龙塔前传了过来。原来是傣族景区的板鞋竞走比赛开始了。

  比赛的器材很简单,几条木板,每条木板半米间隔有一根绑脚的绳子。一群身着艳丽服饰的傣家青年男女分成三组,每组三五个人,踏上平行摆好的木板,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上,固定住脚,这样一组人的左右脚分别被拴在了同一条木板上。比赛开始,年轻力壮的傣族小伙子打头,一边带头喊号子,一边带领大家迈步向前;而身着紧身衣裙的傣家姑娘羞涩地一边笑一边跟着走。

  一位傣族小伙子告诉记者,他们喊的其实就是他们方言的“一、二、三、四——”,号令很重要,大家喊齐了,步子和上了,才能步调一致。尤其拐弯的时候难度最大,如果配合默契,一组人大踏步向前走;如果配合不默契,有的人脚脱出了板鞋,有的人被板鞋绊倒。

  据介绍,板鞋竞走起源于壮族的一项军事训练活动。当时的壮族土司为了训练士兵作战时服从命令听指挥,于是“发明”了这项活动。如果训练有素,最多可以上百人走板。板鞋竞走活动对器材和场地要求不高,很适宜社区推广,特别是中小学校,可以培养学生们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

  步调一致——景颇族跳竹竿随着竹竿敲击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几名身着盛装的景颇族男子手握竹竿蹲在地上,一张一合地打着整齐的拍子。女孩子们则身穿艳丽贴身筒裙,随着或快或慢的节拍,在交叉的竹竿中自由地跳跃。当竹竿分开时,她们单脚灵活地落地,竹竿将要合拢时又急速跃起,还一边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场的游客也开始跃跃欲试,纷纷要求上场一试身手。在景颇女孩耐心的辅导下,游客们也渐渐能够和着轻快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跳竹竿也叫“竹竿舞”,数百年来深受黎族、佤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男女老少的喜爱。它最早起源于农事劳作和祭祀,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少数民族群众都要举行跳竹竿活动,而且往往通宵达旦。由于跳竹竿需要手、眼、耳、脚等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尤其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的教师专程到民族园学习跳竹竿,以便更好的在校园中推广这项运动。而一些公司的白领也纷纷加入到学习“竹竿舞”的大军中来。

  祝福奥运——佤族飞陀螺记者刚从景颇族的竹竿舞里回过神来,又听见另一个“山寨”里传出阵阵喝彩。来自云南的佤族同胞正在用他们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飞陀螺来祝福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两周年。

  行至寨内,只见几个身着短衣长裤的年轻小伙子将鞭子舞得上下翻飞,抽得陀螺满地打转,周围的观众不时地为他们潇洒带劲儿的动作叫好鼓掌。

  这些来自崇山峻岭间的佤族姑娘小伙儿,为了8月8日这个吉庆日子,身着节日盛装,跳起“打歌”。他们手拉着手,绕着心中的奥林匹克圣火,唱起了佤族的欢乐之歌:大家一起来,唱起祝福的歌。这十几个二十来岁的青年都是今年4月份才刚来到北京,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北京市民迎接奥运的喜庆氛围。(下转第二版)

  图为昨天,160名少数民族同胞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中华民族园榕树广场上踏着整齐的鼓点表演自编自导的民族韵律操,拉开了“庆祝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中华56个民族传统体育展示主题公园活动”的帷幕。本报记者李继辉摄RJ135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