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那一年,春风吹绿了浦江两岸———记上海浦东开发16年来百姓身边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0:03 人民政协报

  1990年4月18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可能只是一个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间节点。然而,于浦东、于上海、于中国而言,这个日子永远是一个值得纪念、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正是从那一刻起,昔日的“十里洋场”在滚滚春潮中捧出了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浦东。

  1990年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此时,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4个经济特区风头正健,相形之下,上海的脚步却显得有些沉重和迟缓。在思谋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路径时,老人家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浦东。由此,上海迈出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浦东的崛起势不可挡。

  若问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有多高,也许老百姓多半会告诉你“消防望塔有多高,浦东就有多高”。而今再问浦东有多高,记者在陆家嘴转了一圈,听到的是这样地回答:“东方明珠呀,你看多高呀!”“不对,我看是金茂大厦,这才叫雄伟啊!”“你们说得都不对,应该是正在建设中的101层高的环球金融中心!”用“日长夜大”来形容浦东的高度当不为过,且不论外来的游客说不清楚浦东到底有多高,恐怕上海人也无法预测浦东的高度到底定格在哪里。

  在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的眼中,上海浦东的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址沿黄浦江两岸展开,整个规划范围达5.28平方公里,区域内有1.8万余户居民和272家企事业单位需要动迁。当洛塞泰斯一行于今年年初抵达上海进行工作访问时,对浦江世博家园仅用1年多的时间即实现动迁居民安置的速度表示惊叹,同时对世博会场馆前期建设规划情况表示非常满意。国际展览局的官员们难以相信,在前一次访问中尚无丝毫“世博”烙印的土地,而今已然是井然有序的场馆基础建设工地。

  “以前我是浦东人,现在我是浦西人,但我还是经常会回浦东去转一转、看一看。以前的老房子是看不到喽,早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取代。不过每次回去转一转,心里就特高兴,特欣慰。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市民杨卫冲这样告诉记者。在浦东开发前,本地人并无“浦西”这一称呼。从“浦东人”变成“浦西人”的杨先生仅仅是一个剧烈的社会变革的缩影。16年来,近30万农民离开土地,近10万户居民动迁。与此同时,近百万的外来人口涌入浦东,浦东开发16年,年均新增人口10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上海人。李刚就是他们中的一员。1991年,他以一名公务员的身份亲历了浦东的建设。从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总盘子中微不足道,到如今以全市1/12的土地面积、1/10的户籍人口,创造了全市1/4左右的GDP和工业总产值、1/2强的外贸进出口额,总体经济实力相当于十多年前的整个上海。浦东创造的奇迹源自新上海人和老上海人共同的智慧和汗水。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民谚记载的是黄浦江两岸曾经的天壤之别。如今,房子卖得最俏的区域就是浦东。2003年,李刚就在浦东买了房并娶妻生子,李刚说:“我工作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的未来和这座城市的未来已经紧密地牵系在了一起。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无限可能、无限希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