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基层环保局长的苦恼与期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1:20 中国环境报

  ◆曹小佳

  “因为是山区,到最远的地方去执法,一般要五六个小时,常常等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证据早就被毁灭了。”这就是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南江县环保局,因为经费不足,装备落后,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而和它处于同样境地的基层环保局仅四川省就有181个,可想而知,全国还有更多。

  现状:经济落后,污染严重,环保任务繁重

  南江县虽然是一个革命老区县、贫困山区县,但还算是当地最好的工业县,煤、铁、花岗石等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工业主要以这些资源开发为主,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较大。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垃圾污水的激增,农村面源污染也日趋严重。加上地处川陕两省交界之地,毗邻省县常有污染纠纷,环境工作形势较为严峻。

  面对繁重的监管任务和严峻的工作形势,现任南江县环保局长刘勇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1995年就加入环保战线的他,历经十余载打拼,如今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老环保”,可是说起基层环保工作的难处,他有一肚子的苦水。

  苦恼一:编制不够,查处违法排污,只能抓大放小

  1992年,南江县环保局由县建设局环保办升级为二级局,2001年再升为事业一级局,2005年升格为政府序列局,历时13载,总算是有了执法主体资格。但是全局仅26人,行政编制只有6个;环境监察大队8人,有执法主体资格的也只有3个。

  “26个人,要负责全县62万人口、3417平方公里的环境保护,纵有三头六臂,我们也只有‘抓大放小’了。”刘勇说,因为人手短缺,环保人员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有些该“抓”的不得不“放”了。即便如此,南江县环保机构设置在全省也还算是好的。据他所知,四川181个县市区,目前还有39个县市区都还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更别说人手短缺了。

  苦恼二:经费短缺,装备落后,环保执法不力

  县环保局不仅缺人手,更缺经费。刘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南江县环保局正常运转需要经费近100万元,但财政拨款仅32万元,缺口达70万元。对一个每年财政收入仅5300万元、每年靠中央转移支付高达2亿多元的国定贫困县来说,环保经费捉襟见肘也不足为怪。

  因为经费短缺,局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装备,环保监察能力建设基本“一片空白”。一台车、一台摄像机、一台噪声监测仪就是环保局的全部家当。车子还是今年5月省环保局统一配备的。此前多年,县局一直是租车办事、靠两条腿走路执法。环境监测设备更加落后。现在县局每个月要做一次地表水水质监测,做水质实验的药品都是与县防疫、疾控部门联合购买,这就导致遇到应急性监测时常常缺药。按规定,地表水水质监测应该测30多个指标,而县里实际只能测12个,一般情况下还只测8个。水里的重金属是否超标,环保人员只能用最原始的“重量法”,准确度极差。环境监测缺乏科学的手段,达不到标准的常规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这直接导致基层环保部门“说不起话”。

  苦恼三:地方保护,有法难依,执法监督体系有待加强

  与此同时,基层环保执法监督也极软弱。刘勇说,基层的“现实”是:有法可依,执法很难。以排污费征收为例,南江县环保局征收排污费长期徘徊在每年40万元左右,实际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每年至少该收近千万元。但若真的按国家规定足额征收,全县90%以上的企业将无法生存。对一个国定贫困县来说,这些发达地区早该淘汰的企业仍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而这也是多数基层县环保局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建立一个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执法监督体系迫在眉睫。

  希望:三个转变、两大体系建设使基层环保部门看到希望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明确要求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这使基层环保部门看到了希望。“我在基层环保部门工作11年,越来越觉得,环保事业的机遇真正到来了。党和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让我对这份事业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加强两大体系建设,将是基层环保工作的又一个春天。”刘勇满心期待。事实上,会后全国基层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时,都深有同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