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墨脱六章(六):门巴家族根系不敢轻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4:56 金羊网-羊城晚报

  记者走进一个典型的墨脱家庭,听到了他们悠久的历史,看到了他们富足的生活

  文/图本报记者陶勇张小磊

  多仁虽然还是一家之主,但两个外甥———丹增江措和白玛益西渐渐掌握了家里的话事权。权力重心的转移中,舅甥之间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一边是固有的尊重,一边是原有
的慈爱。

  多仁今年56岁了,他说32岁的丹增和24岁的白玛比他见多识广,办起事来他很放心。

  这是一个典型的墨脱家庭,长幼有序,三代和睦。

  哥哥丹增,撑起一个三代之家

  多仁家住在墨脱镇墨脱村一幢两层小木楼里,下面养着家禽家畜,上面住着一家九口。

  记者走到他家门前时,多仁急忙从楼上跑下来将记者迎了上去。他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敬完酥油茶和自酿的玉米酒后,他就坐在藏毡椅上,把所有的话题都交给了两个外甥。

  看起来非常憨厚的丹增,说起话来却很有头脑。一问才知道,他当了几年的副村长。

  丹增说,他们一家把舅舅看得像天一样,因为从他七岁时父亲离去后,舅舅就帮着母亲把他们两兄弟一手拉扯成人。现在好了,舅舅和母亲身体健康,他已成家,弟弟也参加了工作,家里收入稳定,粮食富足,四个孩子一年大过一年,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

  记者听起来,他家也的确殷实。全家有12亩稻田,每年能收3000公斤水稻;十多亩刀耕火种地,每年能收2000多公斤玉米;有一匹马、八头牛,还养了十几头猪和几十只鸡。

  除了这些,丹增家还有两大收入来源。2003年,丹增买了一辆柴油农用车,每年11月到来年3月的非雨季里,他都在80K至墨脱县城时断时续的机耕道上运货,每年能获纯利两三万元;多仁1996年去拉萨的小妹妹家住了两年回来后,学会了种蔬菜,现在主要操持菜地,每年能为家里挣回一万多元。

  丹增说,虽然他家的生活在村里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要多想办法让村里所有的门巴人都富起来。

  弟弟白玛,历经繁华仍回墨脱

  在白玛的身上,已经很难看出他的少数民族风格了,手攥手机,身穿T恤、波鞋,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记者侃侃而谈广东的城市和经济。

  他在广东呆过。

  2002年,白玛从西藏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墨脱甘登乡卫生院;去年3月,他被派到广东中山市人民医院进修,今年6月才回到墨脱县医院放射科。

  记者不明白,这个时尚的年轻人有那么多的机会,为什么不走出墨脱到外面发展?白玛说,他在外面过了很久,但最想生活的地方还是自己的家乡。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因为有国家全包费用而到林芝上小学、上初中,后来考上西藏大学又在拉萨生活了4年。那么多年都想回家,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根就系在了墨脱。

  白玛说,他和哥哥其实是门巴族和藏族混血儿。他的父系是本地门巴族人,而他的母系则是藏族,因为他的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是从青海转经过来的,转到墨脱,见到了贡堆布章圣山和著名的仁青崩寺,便从此扎根。父系母系那么多代人在墨脱开枝散叶,他自己可不想独自漂流在外。

  外面精彩的世界就没有一点诱惑?白玛说,说不定他的侄儿侄女们将来会走出去,但他不能把家全部丢给哥哥嫂子,也不能学到知识就一点也不为墨脱人服务。

  白玛还说:“只要公路修起来,墨脱会变得很好的。”(完)

  ■记者手记

  《墨脱六章》终于收笔,但记者却越写越觉得笔端尚未表述的东西太多太多。墨脱是个外界鲜少了解的地方,经济、社会、生态、风俗、景观、民情……无一不对外人保持着极度诱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局限,记者写完文章后,仅存心间的只有遗憾和羞惭。

  如果有机会,去墨脱吧,那里会让你物我两忘,也会让你产生比我们更深刻的体会,享受更细致的纯真。

  (晓健/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