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旬季羡林日写千字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5:50 深圳晚报

  九旬季羡林日写千字文

  ■留学德国放弃异国恋■自称不是国学大师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赶到解放军301医院为95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季羡林祝寿。由此引出了一位著名学者的传奇故事。季羡林先生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
国驻外大使。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他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真情、真实、真切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

  据北大校长介绍,先生虽然住院了,每天还坚持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先生的讲话幽默风趣,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和谐社会。‘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人和政通,现在谁也不能阻止中国的腾飞,上帝也不行。”

  “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去中国社科院当副院长,他不去,可是1978年让他兼任北大副校长,他一口答应了。有人不理解地说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去当,他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就是想当他的教书匠。

  幸运农家子屡遇名师

  季羡林6岁时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10岁开始学英文。在高中开始学德文。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最后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在清华,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选修课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旁听课,对他日后发展影响深远。吴宓先生的“中西诗之比较”课和“英国浪漫诗人”课他印象最为深刻。1935年9月,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已经成为中学教员的季羡林写信报名被录取。原定交流计划只有两年,谁知这一去竟11年未归。在德国,季羡林入哥廷根大学,在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季羡林师从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成为他惟一的听课者。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从军后,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他一个中国学生。西克教授把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

  1945年,季羡林经瑞士东归。1946年5月,季羡林抵达上海,获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一开会就思如泉涌

  季老成功经验可以压缩成两个字——“勤奋”。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需要。季老80岁时说过:“我计划要做的事,其数量和繁重程度,连一些青年或中年人都会望而却步。”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当他不得不参加一些空话废话居多的会时,季老就在会前、会后甚至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此时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

  靠小纸条翻译印度史诗

  “文革”中,季羡林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勒令看门。他晚上把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开玩笑说,如果没有“文革”,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据羊城晚报报道)

  季羡林档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创作许多散文作品。

  新闻链接

  难忘一段异国恋情

  季羡林在《留德十年》这部回忆录中,真诚地披露了自己30岁时一段鲜为人知的情事:在德国时,他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因为给论文出清样,有过一段恋情。与伊姆加德结合,自己未来的生活或许是幸福美满的。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尽管置身于包办婚姻中,季羡林最后还是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由自己来咽下这颗苦果。

  据说,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她卧室的桌子上。

  我不是国学大师

  2006年初,《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出版,季老未收版税。该文集前言的初稿有“国学大师”字眼,正式出版前被删去。原来,季老看了不高兴,他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