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重访长征路:讲武堂里发现朱德曾改籍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1:50 新京报

  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到达昆明,捐资设立两所爱心小学和10所图书室

  重访长征路——昆明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再渡天险乌江,4月25日,红军主力兵分三路从贵州进入云南。

  红军长征时曾两次过昆明而不入。一次是中央红军,另一次是红二六方面军,都是快速逼近,佯攻昆明,待昆明守军将金沙江以南的部队都调集到昆明时,红军再突然调转矛头北上金沙江,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减少许多。

  专家分析,红军之所以过昆明而不入,第一个原因是战略手段,红军的战略不是要攻城掠地,而是虚晃一枪,减轻横渡金沙江的压力;另一个原因是,1930年中共云南地下省委被破坏,大批骨干力量被捕,一直到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时,地下组织还在恢复中,无法为红军进攻昆明提供支援。

  

重访长征路:讲武堂里发现朱德曾改籍贯

  昨日,元勋子女向云南富民县的红军纪念碑献花篮。

  本报讯 8月7日至8日,“情系长征路”———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组到达昆明。元勋子女为老区教育捐资,设立两所爱心小学和10所图书室。

  陈知建谈及父亲和长征两度落泪

  因昆明地处边境,不少元勋和他们的子女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对昆明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与当地媒体的见面会上,谈及长征和父亲陈赓,陈知建两度落泪。

  陈知建5岁时就随父亲进入昆明,他说,“我记得云南解放后,人民是在拓东体育馆欢迎解放军”。

  陈知建对昆明有很深的情结,他小学启蒙是在昆明,后来又在父亲当年的部队工作了8年,这支部队就驻扎在云南。

  朱德为进讲武堂曾改籍贯

  7日下午,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元勋子女们看到一张朱德的花名册,编号21,步兵科,但籍贯为云南蒙自(朱德是四川人)。解说员解释,这是朱德为了到讲武堂学习而改的。因为按照讲武堂的规定,不招收外省学生。

  而罗瑞卿之子罗箭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年轻的朱德,他拉着一旁的刘太行说,“爹爹对我们很好,当然一眼就认出他了”。罗箭和刘太行都叫朱德为爹爹,因为在延安时期,父母经常外出,他们俩都住在朱德家,所以跟朱德有很深的感情。

  刘太行还发现了父亲刘伯承最帅的一张照片,他说,这是父亲1916年3月在川东武装前照的,两眼炯炯有神,后来,他的眼睛受伤后,别人找他要照片,就经常送这张了。

  此前的8月4日到6日,活动组风雨兼程地赶路,途经仁怀市、黔西,到达贵阳。中华慈善总会为贵阳捐赠了一所爱心学校和一所爱心图书馆。昨日下午,活动组离开昆明,经富民县前往禄劝县皎平渡口。1935年,中央红军就是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追兵。

  寻访

  村民刨出被活埋红军

  李镇父子将两名伤员隐藏疗伤,想尽办法躲避盘查

  

重访长征路:讲武堂里发现朱德曾改籍贯

  李镇老人曾经冒死营救两名红军伤员。

  本报讯 昨天下午,在云南富民县,元勋子女见到了曾经冒死救过两名红军伤员的当地村民李镇。

  1936年4月,红二方面军长征时,在富民县与国民政府军发生过一场战斗,撤退后,留下3名伤员,被民团发现并活埋。两位村民将红军挖出来,其中一人已经没了呼吸,李镇父子和村民将另外两名伤员隐藏疗伤半年之久。

  红军疗伤半年后启程归队

  昨天下午,95岁的李镇老人又回忆了这段往事。

  1936年5月中旬,红军已经撤离。一天下午,李镇和父亲从县城回来,看到两个老乡苟先启和杨忠(均已故)背着两个“奄奄一息”的红军战士。

  他们都是穿蓝色军服,70年过去了,李镇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一个是腿受伤,一个是胯部受伤。他询问得知,这两个红军是留在当地的伤员,被民团抓走,拷打无果后拖到一处乱葬岗活埋,被苟先启和杨忠发现。两人待民团走后,把伤员刨出,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且又埋在最下面,已经停止了呼吸,其他两人生命垂危。苟先启和杨忠两人埋葬了牺牲的红军,背着两个伤员到村头的破碉楼中隐藏,遇到了李增福、李镇父子。

  李镇后来得知,其中一名伤员就是六师十八团的秦昌贵。李镇的父亲李增福懂草药,就收留了伤员,并给他们包扎伤口。此后,两位红军伤员就隐蔽在碉楼中养伤。李镇说,每天几餐饭都是他送去,不久,消息走漏,民团前来盘查,被李增福和村民搪塞过去,并将伤员转移到自家厩楼上躲藏、照顾。父子俩经常翻山越岭采集草药,使他们的伤势一天天好转。

  为了使伤员不落入虎口,李镇家经常转移红军的隐藏地点。经过近半年的治疗,两位红军伤员的伤势刚有好转,可以站立行走时,归队心切,就启程追赶部队去了。

  解放后伤员联系上救命恩人

  1950年,秦昌贵找到李镇家,他因胯部受伤致残,行动不便未能追赶上部队,流落在昆明。当地政府也就在这个时候,才知道李镇父子立了大功。

  被救的另一位红军姓杨(名字已记不清),贵州省黔西人。1951年,李镇接到一封他从东北解放军某部写来的信,信中说他已当了营长,等抗美援朝结束后就回来看望他们,但后来一直没有消息,可能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

  政府没有忘记李镇父子为红军作出的贡献,现在每年定期给他发放津贴。

  插曲

  罗箭提醒昆明莫丢环境名牌

  与当地政府座谈经济发展,建议昆明搞化工先过环保关

  本报讯 昨日上午,在与昆明当地政府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座谈会上,罗瑞卿之子罗箭建议当地注重环保。

  座谈会上,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表示,因我国的原油大部分从马六甲海峡运送过来,风险比较大,他们建议从缅甸开辟运油管道,经云南入境,借此可以做大化工行业,带动经济发展。

  长期在云南工作过的罗箭当即表示,建议多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这个立项,昆明的环境和风景是一张名牌,千万不要把这个丢了。

  罗箭说,前几年他去滇池游玩,湖里的水都是臭的,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即使治理也要一大笔钱。所以,搞发展是对的,但有些行业对昆明和云南的环境有没有大的影响,应谨慎考虑。

  花絮

  当年警卫员认出罗瑞卿之子

  在7日下午进行的慈善活动中,有10位在昆明的老红军参加。主持人宣读来宾名单,读到“罗瑞卿之子罗箭”时,83岁的老红军刘林枝猛地抬起头,身体前倾盯着罗箭看了又看。

  “我觉得他就是罗瑞卿的大儿子,他的眼睛和嘴巴和罗瑞卿太像了”,刘林枝边说还边把眼睛眯着,模仿罗瑞卿当年的神态,引得周围人大笑起来。

  原来,刘林枝当年是罗瑞卿的警卫员,罗箭那时候才三四岁,住在瓦窑堡的窑洞里。后来刘林枝跟随其他部队转战大江南北,没有再和罗瑞卿一家联系。老人为自己的发现激动得合不拢嘴。

  会议刚宣布结束,刘林枝就找到罗箭座位上,拉着罗箭的手,问长问短。

  本版采写 本报特派记者 李立强

  本版摄影 本报特派记者 李立强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