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大投入力度 成都再不让农村教育受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5:48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首先是经费投入上的不均衡,这也是社会所指“教育不公”的焦点所在。大家常说“钱要用在刀刃上”,而像农村基础教育这样的传统“弱势项目”,过去长期都是被冷落的“刀背”。

  城乡基础教育是否均衡发展,关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力度和深度,关系到成都现在和将来发展的人才保障。近几年来,成都市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其力度史无前例,以超前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交出了一份答卷。

  财力倾斜

  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

  “成都市近年来对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已经大大高于市财政的增长幅度。”8月3日,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杨伟对记者说。

  以2003~2005年为例。2003年成都市教育投入总额为34.89亿元,2004年为40.48亿元,2005年为47.08亿元。其中2004年市本级用于农村的经费投入为1.09亿元,2005年为2.7亿元,占市本级教育经费的74%。成都市近年来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是史无前例的。

  “以前采取的是分级办学、分段管理、县乡共管、以乡为主,财政上则是‘分灶吃饭’,哪级需要办学就由哪级出钱。当时的口号叫‘农民学校农民办’,投入上也是有钱出钱,无钱出力。而城里面的学校则是由政府全额投入。这样就造成了经济不发达的县域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而发达的县域就要富裕得多,发展下去,就是‘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乡(镇)政府转到了县级政府,才真正实现了从“农民办”到“政府办”的转变。

  曾有一件事给杨伟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年前邛崃的一批老板自发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当地考上了大学而又无钱就读的贫困大学生。“我们现在讲教育要‘公平优先,注重效率’,什么是公平优先?首先在经费的投入上要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对农村中小学,政府以前很多时候是行使一种组织协调的功能,而现在,政府要转变为主要的投入者。”

  政府不仅成为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更重要的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上的倾斜。“以前市教育局只负责市直属学校的财政拨款,现在则把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纳入管理范围。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要改变村小乡上办、各个区市县只把钱投到各自县域内学校的局面,真正实现全市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杨伟说。

  教育“捆绑”

  软硬件由城区流向涉农地区

  武侯区共有学校47所,其中涉农地区中小学校21所,集中在永丰、簇桥、金花、机投,包括1所高中、4所初中、4所中心校和12所小学。2003年以前,各级政府对区内这些涉农学校每年总投入还不到470万元。涉农学校和城区内学校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2003年4月,武侯区在全市率先提出“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当年7月,武侯区将原属四个乡镇管理的18所中小学划归区教育局直管。直管后的首要变化则是来自教育经费的投入。

  “从2004年开始,区内所有学校添置教学设施设备、聘请教师、校舍改扩建都由区上全额拨款。在总的投入上,2005年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是1.3亿元,2006是1.5亿元,其中还不包含基础建设费用。全区的教育经费每年按照20%在增长,而对涉农地区的中小学投入增长比例则达到了40%。”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说。

  2003年以来,武侯区内涉农地区中小学新增教师600名,超过了原有教师的总数。2006年,武侯区在涉农地区同时开工新建7所学校。对农村孩子的入学,武侯区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对外地农民子女入学,该政府解决的,小学阶段补贴400元/年,初中600元/年;对本地农民和失地农民子女,实行减免一费制;对低贫孩子实行专款补贴。仅这三项,武侯每年投入近1300万元。

  武侯的城区及城郊学校“捆绑”发展远近闻名,区政府确定的“捆绑”原则就包括硬件和软件都只能由城区流向涉农地区,学校的资金和人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份“答卷”

  城乡孩子学习成绩差距缩小

  如果说武侯等区的经济实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区内涉农中小学的投入力度,那么在新津等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区市县,投入力度和机制又是怎样的情况?

  从数据上来看,自2003年以来新津县对教育的投入同样是年年攀升。2003年,全县教育经费投入预算内5100万元,预算外3800万元;2004年预算内投入5600万元,预算外3700万元;2005年预算内投入5800万元,预算外3800万元;到2006年,预算内投入已达6000万元。

  新津县共有36所中小学,其中农村中小学就有30所。2001年新津就打破了“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由县教育局直管县内所有中小学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全县共新增近300名教师,大大提高了教师数量和水平。

  “直管后县内城区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都是一样发放,但城乡教师在津贴和课外收入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8月4日,新津县教育局副局长邓正环对记者说。校舍建得再漂亮,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不行。新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其中就包括每个月为农村教师发放交通补贴80元,每年全额奖励一个月工资,同时为农村教师发放人均700元/年的住房公积金。仅这三项,新津每年就要投入400多万元。

  在改善教育设施方面,新津同样出手大气。财政投入上的城乡均衡,很快产生了效果。邓正环说:“今年暑假前我们在全县的小学组织了一次考试,从考试结果上来看,城乡差距已经很小了。”

  市场融资

  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

  在政府公平地向全社会提供义务教育的同时,引进市场原则,开发教育资源的社会服务同样重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办学体制,对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4年12月,成都市兴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兴教公司总经理吴虹说,这家由成都市政府成立的公司的作用就是搭一个投融资的平台,满足社会对各种教育资源的要求。正在光华大道旁修建的成都市树德中学新校区,正是由兴教公司融资2亿元修建的。这所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学校将在明年夏天交付使用。“主要是解决中小学教育资金的短缺,利用市场化手段投融资,简单点说就是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

  “为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作用,是兴教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吴虹说。

  本报记者 陈舸帆 郭晶晶

  记者手记

  在“刀背”上花钱

  □陈舸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基础教育是被城市所忽略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农村学校破旧的教室,还有那些拿着微薄的工资默默奉献的教师们。我们呼吁社会捐助、民间筹资;我们今天为孩子们送去几本图书,明天为农村学校建几间校舍;但这些杯水车薪的救济,远远不能承担起全面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任务。农村基础教育缺师资、缺经费,但最缺的是一种长效投入机制。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农民办”到“政府办”的转变,从根本上确立起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机制。机制建立后,问题的关键便体现在投入的力度上。要缩小城乡教育之间原本形成的巨大差距,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

  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投入的方面太多了,尽管谁都在说要解决“三农”问题,谁都知道这关乎社会和谐,关乎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但俗话说“钱要用在刀刃上”,一般而言,人们还是会首先想到将钱花在诸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很能直观体现“政绩”的“刀刃”上,而像农村基础教育这样的传统“弱势项目”,自然也就成了被冷落的“刀背”。谁愿意来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成都近年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教育经费史无前例地大规模投入,正是在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且还将继续做下去。我们看到的那一个个数字,正是成都市投在“刀背”上的扎扎实实的钱,如果没有实实在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不讲科学发展,不讲和谐社会,是不可能舍得在“刀背”上花钱,也不可能花这么多的。

  这,正是成都的眼光和决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