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冷与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6:01 深圳商报

  深圳经济发展辩证法述评②

  冷与热

  本报评论员

  13.5%的增幅,这是深圳今年上半年交出的GDP成绩表。

  对于单纯的数字,总会有许多解读。比如,有人读出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冷”,和广东省同期14.4%的GDP增幅相比,深圳第一次低于平均水平。当然,更多的人并不认同“遇冷说”,反而看出了深圳经济发展蕴藏的热量与后劲。

  看待13.5%,我们不能做简单的数字比较,“遇冷”之说属于不客观的推断。

  从近10年的数据来看,深圳经济增长一直在以15%、16%为轴的狭小区间内波动。最高19.2%,最低14.3%,保持了相对稳定,没有大起大落。今年上半年的13.5%,同样延续了这种平稳趋势,始终控制在2%的波动区间内。换言之,13.5%是一个正常的数字,并不是什么竞争力减弱的征兆。

  比较不是简单的横向类推,我们还要进行历史纵向的对照。深圳1995年的GDP基数是842亿元,而2005年基数已经变成了4926亿元。过去10年,深圳GDP增长近6倍。在这种高基础上,深圳今年上半年仍能保持在15%上下的合理区间,这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成绩。更何况,深圳“十五”期间平均年末增速均高于平均上半年增速1.6%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深圳不仅可以完成全年经济增长13%的增长目标,同样有把握实现全年经济增长15%的工作目标。

  13.5%,并不是“冷”。这样的增幅,正是深圳经济增长平稳的最佳注脚。

  超越13.5%,深圳不是不可以完成,但是深圳不需要这样的冲动。在“冷”与“热”之间,深圳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观察全国经济形势,防止由偏快转向过热一直是主旋律,尤其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更是一再被中央提及。国家发改委的报告称,上半年有16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国31.3%的平均增幅,其中7个省份超过40%,2个省份更是超过50%。

  相对于这样的“热”,深圳确实有点“冷”,毕竟拉动经济最直接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深圳上半年的增幅只有14.9%,仅仅只有全国的一半水平。与此相关联的还有以下数据: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5.4%,仅为全国平均增速的三分之一;能耗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国家严格控制的产能过剩行业,深圳一个项目也没上。

  深圳市政府发言人唐杰直言:“当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不能带来未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投资是浪费的;而如果用比较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现了更高的GDP增长,意味着更多的增长是用无形资源和软资源换来的。”

  基本上走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以更少的投入换来了更高的增长,13.5%的增幅是深圳经济增长健康的直观体现。

  13.5%的增长从何而来?寻找动力所在,更能理性评价深圳经济发展的“冷与热”。

  上半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7亿元,增长14.6%,高于GDP增幅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连续两年超过GDP增长速度,这表明深圳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内生型增长特点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深圳经济增长中的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贡献率稳步提升。上半年,深圳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4%,提高0.15个百分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4.19万元,增长6.4%。

  四大支柱产业的贡献率处在上升势头,这表明深圳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9.4%,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比重9.09%,提高0.09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为5.6%,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66%,提高0.56个百分点。

  这样的13.5%,无疑表明深圳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

  告别“唯GDP论”,深圳在用《“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审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得出的结论是:“效益深圳”综合指数为108.18%,比2005年上半年上升3.33个百分点。当中的亮点很多,比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为1.31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18亿元;再比如,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81元,同比增长了8.3%,抽取的600户样本中有400户属于非户籍人口。

  看淡速度,看重效益,深圳衡量经济发展确实存在“冷与热”。

  GDP不再是核心,深圳看重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的发展”的均衡发展。沿着这样的增长途径,深圳不仅能够获得“有效益的速度”,更能够实现“有速度的效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