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范敬宜:传奇报缘半世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7:1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范敬宜:传奇报缘半世纪

  8月8日,省委副书记罗保铭(左)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右)为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设立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基地揭牌。本报记者 李幸璜 摄

  

范敬宜:传奇报缘半世纪

  8月8日,范敬宜在“粤海铁”轮渡上参观。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范敬宜:传奇报缘半世纪

  “秀出南疆笔一枝,纵横挥洒正逢时。琼崖碧海连天阔,一掬便成千斛诗。”范敬宜赋诗一首,祝愿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8月,天涯海风微醺,椰影婆娑。

  今天下午,海口南港粤海铁渡轮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尽管已是75岁高龄,仍然兴致颇高地从底层甲板一步步爬到5楼驾驶室参观。他,就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

  爬高高的船梯时,看范老有些吃力,旁人几次想帮他拎包,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一位熟悉他的人说,这是范老当了一辈子新闻工作者养成的习惯,走到哪儿都爱自己把包拎着,随时准备采访。

  尽管还没开始交谈,但一位老报人的可贵品质已悄然在记者心中勾勒。

  儿时自办手抄报,塞进邻居门缝

  “我从小就喜欢新闻。”

  从南港回到酒店后,范老用这句话开头,逐渐推开了他半世纪报缘的回忆之门。

  十来岁时,范老和家人住在上海一处名叫“静园”的里弄,由于经常看报纸,他对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过把“办报瘾”,他自己用复写纸办了份《静园新闻》手抄报,专登里弄邻居发生的事情,每份报纸都有模有样地做了报头、报眼,编排也是按当时报纸时兴的形式,最后悄悄把报纸塞到邻居的门缝里。当然,与正规报纸的显著区别是,这位“记者”不敢署名。

  匿名的《静园新闻》把里弄邻居搞得人心惶惶,直到一个姓王的报馆工作人员背着家人在小摊偷吃馄饨,被这个小“记者”曝光。“这个王大胖子在报馆工作,不知道怎么发现是我写的了,于是跑到我家问罪,告诉我母亲‘你这孩子再不管教,以后要闯大祸。’”范老笑着说。

  “王大胖子事件”后,创办几个月的《静园新闻》终于停刊,里弄邻居也松了口气。不过,新闻的种子已经在年少的范敬宜心中扎根。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中文系时,他又当上了校报的编辑。毕业后,他背着家人跑到《东北日报》工作,终于真正圆了新闻梦。

  三个愿望,流露对后辈的殷切关怀

  兴趣是范老坚持不懈的动力,但谈到现在越来越多学新闻的学生,他显得有些担忧。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只有4家新闻院校(系),现在一下猛增到600多家,这么多学生学新闻,有的是好奇,有的是考虑到就业,真正了解新闻又有兴趣的并不多。这与新闻教师的素质也有很大关系,不少院校的新闻老师没有从业经历,讲出来的东西不鲜活,学生不爱听。”范老说。

  由于缺乏兴趣和实践,媒体对新闻院系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怎么欢迎,认为不能马上上手,还要再“回炉”。对此,范老提出了三个殷切的希望:一是希望更多的优秀新闻从业者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他说:“我很愿意教书,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有些感悟。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梳理和总结,给学生上课是很好的方式。”

  其次,他希望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缩短和实际工作的距离。“我一个学生曾在农村做过一个调查,写出了四万字的《乡村八记》论文,后来我把它转交给了温家宝总理,总理很高兴,还写了回信,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鼓舞。”他说。

  最后,范老还希望能经常把学生的优秀成果反馈到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让大家改变对大学生的观念。

  三次“补课”,引出半年宣传报道

  范老曾先后担任《辽宁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等机关报的负责人,对于党报的未来,他显得很乐观,认为党报有很多优势,要让更多老百姓爱看,关键是要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工作做好。对此,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9年,全国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经济日报》最开始只在一版不显要位置发了一篇简短的消息。当时中宣部一位领导把时任《经济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叫去,告诉他钢铁这种战略物资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豆腐块”的处理太轻了。范敬宜回去后马上组织人员“补课”,以“6000万吨钢意味着什么”为题刊发头条,并先后就钢、棉花、粮食等5种重要物资的产量写了“五个意味着”的系列报道。

  然而,这些报道只是从政府部门去写,没有老百姓的声音,领导仍不满意。于是,《经济日报》再次补课,又投入更多精力,就老百姓的“衣食住用行”写了“五个变迁”系列报道,出现了女工家里的毛线衣增多等生动的细节。原以为这次会得到肯定,没想到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与国家最近的工业重点项目贴得不紧,像化纤、石油勘探等行业后面还有很多故事。于是,《经济日报》第三次补课,组织更多人奔赴各地,写出了“五个变迁的背后”系列报道,反映了发展背后的艰辛,社会反响很大。补了三次课后,持续了半年的系列报道终于结束。

  范老说,一次次“补课”,一次次深入,给报社记者带来很大震撼,也更深地体会到了新闻要贴近党中央政策、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群众的要求。

  心有大局,“天涯何处无芳草”

  作为一个海岛,海南的面积和经济实力与内地不少省份有差距,新闻来源相对较少,如何在这里寻找到重要又鲜活的新闻呢?

  “天涯何处无芳草。”范老恰到好处地幽了一默。他说,不管实际条件怎样,每个地方都能出好新闻,关键是记者是否有大局的观念。

  “每一个地方都离不开大环境,遇到的问题都带有全国意义,把问题吃透,了解了全国是什么状况,就能挖出新闻。在中国,政策性的问题一发生,每一个地方都受影响。当记者最大的本领是要了解大局,联系实际。”范老语重心长地说。

  室内一阵静默,大家仔细咀嚼着范老语重心长的话语。窗外大海浪花轻涌。

  (本报海口8月8日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