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国演练地震救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9:26 河北日报 | |||||||||
二○○六亚太地区地震演练全记录 假如明天地震来临,人类将如何行动起来,共同抵御灾害? 8月5日至7日,在省会石家庄举行的2006亚太地区地震演练便从回答这一问题展开。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瑞士、印度、日本、韩国、蒙古、荷兰、新西兰、菲律宾、俄罗斯
虚拟的灾害现场,带来真实的救援体验。 从国内到国际,从政府到社区,从专业救援队到志愿者队伍……各种救援力量汇聚于同一灾难事件,表达了“协作”这一主题。 1、“援助国应与当地融为一体,共同面对复杂灾难的挑战” ■“灾难往往不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解决的” 演练由一场虚拟的地震正式拉开序幕: 2006年8月5日17时,石家庄市东部20km处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25km。 19时30分,石家庄世纪大饭店3楼锦源厅,二十几位专家正在紧张地商议,并不时用笔在城区地图上做着标记。大家手中刚刚拿到一份来自河北地震台网的震情报告:17时13分,藁城市岗上镇,北纬38°1’,东经114°42’,发生7.2级地震。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区域总面积440,000平方公里。 这是由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代表组成的灾害快速评估队伍。 他们首先分成5个工作组,分区域进行详细勘察,随后派出直升机,对灾害现场进行航拍。2小时后,专家们依据航拍照片,做出灾害评估:“发现区域内建筑有部分、全部倒塌和轻微破坏的情况。整个电力中断,通讯中断,有两处位置着火,供水状况不明确……” 与此同时,石家庄市政府立即向中央报告这一震情。鉴于灾害严重,我国向联合国提出请求国际搜索救援队援助的申请。接到申请后,联合国迅速组织了9支救援队,乘专机赶往灾区现场。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灾害的全球化,一个事件发生后影响超过国界,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灾难往往都不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解决的。”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表示。 在大会开幕式上,本次演练的总指挥长、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紧急事务服务部门现场协调支持部主任ArjunKatoch先生也不无遗憾地讲道:“唐山大地震是世界灾难史上最具破坏力的地震之一,而在当时,国际搜救咨询团尚未成立,国际城市搜救队伍及各级政府尚未形成统一的搜救规范和程序应对地震灾害。”令他欣慰的是,在过去的15年中,成立后的国际搜救咨询团在重大灾害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强调“中国在这一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国际救援最大的挑战是灾害发生后最初几个小时乃至几天内,信息的缺乏和受灾形势的不明朗” 在世纪大饭店3316房间,石家庄市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指挥部(LEMA)正与抵达的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OCC)工作人员模拟沟通信息: “你们来了多少个救援队?” “9个。我们需要政府尽可能提供交通运输,以便把队伍和装备迅速运到灾害地。” “可以,我们会根据你们的人数准备。还会为大家在机场提供场地和发电设备。” “请把灾情发生的位置和损害程度尽快告知我们,以分配我们的救援力量。” …… “众所周知,对国际救援最大的挑战是灾害发生后最初几个小时乃至几天内,信息的缺乏和受灾形势的不明朗,尤其是受灾国背负很大压力,援助国应与当地融为一体,有效面对复杂灾难的挑战。”总指挥长Arjun先生说。 来参会的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原司长、中国国际救援队首任领队徐德诗对这点感触颇深:“在灾害现场,当地政府与联合国的沟通协调是个大问题。” 1991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搜索和救援咨询团(INSARAG)。它的活动包括改进国际搜索和救援队伍之间的应急救援准备和合作,促进行动程序和经验教训的信息交流,促使国际救援更加有序地展开。 联合国在2002年12月16日召开的第57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第57/150号决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城市搜索救援援助的效率和效力”———这也正是本次亚太地震演练瞄准的目标。 演练中的政府救灾指挥部人员来自石家庄市政府机关的各相关部门,包括地震、民政、交通、建设、卫生、公安等。扮演总指挥的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赵志敏在参演后感慨道:“我们政府相关部门从中得到了一次 2、“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剧本,而是一场接近真实的演练”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对世界是有利的” 8月7日上午11时,石家庄市动物园大象馆旁废墟上,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了一次搜救技能现场演练: 随着警笛声急促地响起,中国国际救援队乘4辆汽车赶到现场———一座“大型超市”,这里在震后压埋了不少市民。 医疗站、现场指挥部、装备准备……短短的几分钟,一座现代化救援指挥中心就出现在废墟一侧。 首先进入救灾现场的是结构专家,他们迅速对破坏的建筑进行安全评估。 确定房屋安全后,9名队员一字排开平行展开搜索。他们手持生命探测仪(蛇眼),进入坍塌楼房,对任何可能埋压人员的角落进行搜索。3条搜索犬随后跳上废墟,寻找幸存者。 位于超市东侧的1号区域,楼顶整体下落,楼顶上有一块不稳定的水泥板,下面有多层重型楼板叠压,外部被大量废墟压埋,楼板下面有一位幸存者,大腿骨折。队员们用高压气垫、液压撑杆等支撑起随时可能塌落的水泥板,小心地将伤者抬出。 在4号区域,幸存者敲击变形的铁门,大声呼救。搜救队员确认后用机动无齿锯将铁门锯开,救出幸存者。 …… 短短40分钟,6名幸存者全部被救出。 总指挥长Arjun先生在观后表示:“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是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队伍。” “我们一直热衷于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合作参与各地灾难的救援。中国在国际救援中的表现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我们要以此告诉国际社会,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对世界是有利的!”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说。 ■“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我们将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8月6日早7时,由香港起飞的MU786航班抵达石家庄国际机场。64位穿着各色队服的来自国外的地震救援队员走下飞机。 入境前,他们首先领到一份健康申明卡,填明健康状况,交给工作人员。在查实情况后,被允许通过中国检验检疫关卡,随后再通过边防检查,整个过程顺利的话仅需几分钟。 在边防检查口,来自新加坡救援队的队员LEONGFONGFEI没能顺利通关。边防站工作人员在检查时发现,他的因公签证已经过期,随后把他带到办公室。 “你来中国做什么?” “我是新加坡地震救援队的队员,来参加石家庄的地震救援,来之前没来得及办理签证续签手续。” 经过仔细询问以及核实身份,考虑到他的签证过期未超过10天,机场工作人员为其办理了临时入境许可。 上面的一幕是国际救援队抵达石家庄机场的模拟情景。 “类似的情况我们在现实当中经常会遇到。”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黄建发司长说。据他介绍,在一次赴日本的国际救援行动中,来自瑞士救援队的30条搜索犬被日本海关扣了3天,没能在搜救中派上用场,因为要履行当地严格的检疫程序。 “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剧本,而是一场接近真实的演练。其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难以预设的复杂情况,每一步进展都取决于上一步的结果,是真正在思考和互动中完成的。”黄建发说。 3、“救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救援力量的共同努力” ■“应对灾难,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够的” 作为国内专业救援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17支省级地震灾害救援队代表也参加了此次演练。他们中的大多数队伍成立时间不长,并没有实战经验。置身于此次逼真的演练场景中,他们收获颇丰。 来自四川的代表、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龚宇告诉记者:“通过演练,我们了解了国际救援的运作模式,更加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意义。救灾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救援力量的共同努力。” 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于2003年11月。成立至今,龚宇切实体会到合作的力量。他介绍,四川是多震省份,政府十分重视救援队的建设。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他们充分 利用社会资源,以节省有限的资金。例如,他们将队伍主体设在成都市消防特警支队,解决了兵源;与警犬大队合作,共同训练搜索犬。在去年8月,该救援队参与了成都市一处楼房意外垮塌后的救援工作,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成功救出13个幸存者。 “今后省级救援队可以借鉴国际救援的合作模式,互通有无,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来自天津市地震救援队的代表姚兰予提出。她告诉记者,在不久前发生的文安地震中,天津地震局也派专家参与了现场工作。 在演练中,有一位被特别邀请的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王亨君。三年前,她阅读了中国地震局提供的一份关于紧急救援方面的材料,并就此写了一份《关于修改抗灾救灾法———加强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议案》,在2003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引起了政府重视。议案建议国家增加投入,加快建立国家紧急救援体系。 在观看8月7日上午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演练时,王亨君不住地称赞“真棒!”,“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震救援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她欣慰地说。她还提出,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从国家到省的救援体系建设,同时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应对灾难,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不够的。” ■“救灾是每个人的职责” 在为期3天的演练中,最吸引眼球的并非专业救援队伍的展示,而是石家庄市联盟社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我国首支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 8月6日下午2时30分,联盟社区里,百余名头戴安全帽、身穿迷彩服的志愿队员整装待发。 “请各救援分队和所有志愿队员立即集合,开展紧急救援!”队长王建贞一声号令,演练开始。 在楼长和社区居民的引导下,救援突击分队队员携带工兵锹、撬杆等工具前往受损居民楼搜救被困群众。 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哭着被抬了出来。医疗队员用竹竿和军大衣制成简易担架把女孩抬到刚刚搭成的医疗帐篷,待作进一步检查。 一位被从废墟中救出的伤者因窒息暂时停止呼吸,医疗队员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按压术,反复几次后,伤员终于苏醒。 随着“砰”的一声巨响,现场着起了大火。这是地震造成液化气渗漏形成的火灾。消防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实施警戒,疏散人流,将火扑灭。 …… 志愿队员、在联盟路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王海林下场后,衣服几乎被汗水浸透了,却依然兴奋。“参加救援志愿队已成为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我从中掌握了地震后的救援知识,社区邻里的关系也在这种互助的气氛中更加融洽了。”他说。 在演练的全过程中,一群穿着统一的白色T恤、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学生充当了真实的志愿者。他们在演练中为各国与会代表进行语言翻译,相当于地震灾害现场的志愿者。其中一位名叫赵雪梅的英语系研究生告诉记者,这是她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灾害发生时,专业救援队的顺利工作,确实需要志愿者的协助。如果地震真的发生,我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说。 来自菲律宾的联合国代表OliviaBasco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祖国,志愿者早已不是新名词,而是在很久以前就遍及全国。每4个月,政府都会统一组织志愿者进行一场灾后救援演练,防灾知识被写进了教科书,对他们来说,“救灾是每个人的职责”。 □本报记者 解丽达 刘立 [石家庄报道] 相关新闻 联合国官员在演练活动中盛赞 中国为国际抗震救灾做出重大贡献 8月5日至7日,在石家庄举行的多国地震演练活动现场,联合国官员多次表示,中国政府为近年的国际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诸多援助,为国际抗震救灾做出重大贡献。 在5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担任此次演练总指挥长的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紧急事务服务部门现场协调支持部主任Arjunkatoch在致辞中说道,在国际搜救咨询团(INSARAG)成立后的15年中,在重大灾害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02年12月16日,联合国通过了第57/150号决议,提出“加强国际城市搜索救援援助的效力和协调”,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地震救援工作,在这项决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观看了7日上午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现场演练后,Arjun对中国队员的精彩表演报以掌声,并称赞“多次参与国际救援活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队伍”。同时,他对我国政府承办的这次地震演练非常满意,认为“中国政府反应灵敏、高效,在活动中表现出很大的主动性。” 演练的副总指挥长、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紧急事务服务部门现场协调支持部副主任PeterThomas(彼得·托马斯)也表示,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 应对这些灾情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在近年国际上发生的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工作中,中国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内派出救援队赶赴救灾现场,为当地的救灾事务做出巨大贡献,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他期待着中国的国际救援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为国际抗震救灾事务做出更大贡献。 采访/本报记者 解丽达 访谈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加强国际协作 提高搜救效率 新闻纵深:举办这次演练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联合国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对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发挥怎样的推动作用? 赵和平:联合国第57/150号决议提出,要提高国际城市搜索救援援助的效率和协调,为此经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提议,在中国石家庄举办这场演练,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在联合国框架下,国际救援的启动、部署和行动机制,熟悉有效实施救援行动的工作协调和流程。 今年是唐山地震三十周年,在中国举办亚太区域地震演练,有利于实践和检验中国地方应急管理部门与国际城市搜索救援队合作,掌握和提高紧急处置重大灾害的程序和救援能力,学习国外救援队伍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国际城市搜索和救援援助的效力和协调,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减轻灾害损失作好准备。 新闻纵深:本次演练采取的演练形式大都以程序演练为主,核心内容是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我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以及国外救援力量的沟通协作,在救援中强调国家合作的意义何在? 赵和平:总的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它往往形成区域性、国际性的事件,受灾程度会超出受灾国和当地灾害管理部门的应对能力。这就需要有效整合国内和国际反应力量,增强国际和受灾国响应能力的协调配合,共同应对灾害。 新闻纵深:目前我国的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情况如何?在应急救援上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如何? 赵和平: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专门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形成了反应敏锐、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为了增强中国灾害救援能力,中国成立了中国国际救援队,担负起国内和国际地震灾害救援使命,在过去的几年中成功实施了救援任务,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面对灾害,我国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共同对抗人类共同的灾难。 新闻纵深:这次演练的效果如何?在演练中发现了哪些在国际救援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获得了哪些经验? 赵和平:本次演练总体来说非常成功,是对参演的救援队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开展行动的一次全面检验。联合国官员对我国政府在演练中表现出来的 反应灵敏和高效率给予了肯定。 在演练中发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流仍不甚畅通,比如,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为各国救援队统一分配任务后,我们在灾难情景屋发现,有的灾害区域来了两支救援队,而有的区域却没有一支救援力量。 这在现实中也是极易发生的,甚至情况更复杂。 在地方政府与国外救援队的沟通上,语言仍是最大的障碍,虽然有志愿者翻译,但是由于他们对地震术语了解不多,造成了一些误解,导致双方信息交流不畅。 采访/本报记者 解丽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