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破除“二元”思维 南京城乡统筹走出新思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2:53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针对主城强、郊县弱的突出矛盾,南京市积极探索城乡统筹新思路,着力打通阻碍城乡互动的“隔热层”,全面增强对郊县发展的带动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全市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8.9%、20.9%,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225元,增长12.5%,增幅居江苏省第一。

  城乡差距拉大,制约全面小康

  城市化率高达76.3%,居江苏省首位的南京市,近年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综合指标中,却落在了省辖市苏州、无锡之后。究其原因,主要差距在郊县发展和农民收入滞后。据统计资料,南京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地域分布的差距。仅占南京市面积3.95%的6个城区,集中了全市39.04%的人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达8591人,而郊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仅为552人。

  二是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南京郊县人口占全市总量的61%,GDP却仅占全市总量的30%左右,占郊县近半数人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5.23。

  三是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差距。在2003年南京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郊县医疗卫生、文体广播事业费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3.22%、30.6%。

  四是城乡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的差距。由1996年的1.79:1,扩大到2004年的2.11:l。城乡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为2.5:1。

  南京城区与郊县在经济与社会、收入与分配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全市迈向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根据江苏省提出的目标,南京2007年要达到全面小康,2012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据对实现这一目标推进时序的分析,最大的难点是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指标。以2004年南京农民人均收入5533元为基数,只有超常规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没有郊县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这个严峻的现实使南京全市上下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了加快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破除“二元”思维,打通城乡“隔热层”

  “南京城乡差距有诸多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城轻乡的‘二元’思维定式,是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想障碍。”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说,“多年来,讲南京就是南京城,想问题、办事情都集中在主城区,南京的郊县没有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现在,要转变思想观念,讲南京就是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市民农民一样、同城同策、同发展同繁荣的‘大南京’,不能让一个区县、一个乡镇在小康路上掉队。”

  打通城乡“隔热层”,首先要解放思想。去年以来,南京市多次召开城乡干部“千人大会”,进一步明确发挥南京大城市的综合优势,坚持以工业化壮大郊县、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市民化惠及农民,实现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曾任乡镇党委书记的南京市郊县中小企业局局长周宝康说:“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农民群众意见最集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生活水平。不搞城乡统筹,郊县经济上不去,群众的‘皮夹子’不鼓起来,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

  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南京市进一步从政策体制、规划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上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着力打通阻碍城乡联动发展的“隔热层”。

  去年5月出台的《南京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从对口帮扶、土地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改革。一年来,仅市级财政和相关部门对郊县的总投入就达到120多亿元。其中市财政对郊县农村的投人为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5%,社会事业新增财力钓74%用于郊县。

  从以往的“城市规划”到去年制定“城乡规划”,一字之差反映了南京从注重城市发展到城乡一体发展的重大转变。通过在区域空间分布、重大基础设施、近期控制性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上的全覆盖,南京加快了生产力布局从主城区向郊县扩展、基础设施建设从老城区向郊县延伸、生产要素从集聚城市向城乡互流的转变。

  扩大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让农民群众从城乡统筹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目前,南京市级财政已对郊县农业、重点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直接补贴。投资24亿元实施的“农村八件实事”,至去年底,已基本实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困难农户子女发放了100万元“助学券”,新型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9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基本完成危房危桥改造,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

  强力带动农村,郊县活力倍增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南京市郊县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在近年调整行政区划基础上实施的“一城三区”战略和“三城九镇”规划,促使南京城乡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城三区”战略,是突破主城区240平方公里的局限,在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等近郊区1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兴建了初具规模的河西新城区和江宁、仙林、浦口3个新市区,此举将原先的一个城市中心变为“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通过新城和新市区的集聚发展,增强以城带乡的推动力和辐射力。“三城九镇”规划是在高淳、溧水、六合等较远区县,重点规划建设12个城镇,使其成为郊县农村发展的增长极。

  城乡布局的新变化,推动了城市生产力向郊县转移,城市产业和人口向郊县转移。似南京郊县的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全市城区工业加速向郊县搬迁,现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化工五大产业集群。2005年郊县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增加值513亿元,同比增长23.6%,比全市发展速度高出8.8个百分点。

  在大规模城乡结对帮促中,全市157家机关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工企单位,对经济发展薄弱的六合区、高淳县、溧水县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增强其造血功能。一年来,“一区两县”已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敲定对接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12亿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