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沈阳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8:40 沈阳网-沈阳晚报

  再过20多天,辽宁省新课改后的首届新生将走进新校园,捧起新课本。“走班”、“模块”、“学分”等新名词将出现在高中校园。新课改究竟如何改?将给学生带来什么?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关注高中新课改”专题报道,通过采访专家、一线名师、学生等,帮您全面解读新课改。

  实行学分管理,学习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除必修课外,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爱好“
走班”进行选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也将被列入必修内容,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只看学习成绩……9月1日,全市109所普通高中的高一新生将迎来一个不一样的新学期。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方式,全新的评价方法,这批新生将成为辽宁新课改的首批对象。

  8月9日,随着沈阳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大会的召开,沈阳高中新课改全面启动。

  新课改带来四大新变化

  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说,原来的普通高中教育存在三大亟待解决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三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改革现有课程这一核心问题入手。我国从2004年秋季开始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辽宁成为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三批省份之一。

  同原有高中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究竟有什么变化?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振忠认为,主要变化为四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法模式和评价方式。张振忠就此解释为,原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强调向上一级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人才,而新的培养目标则强调普通高中是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原高中课程中学生没有选择余地,高考考什么,学校讲什么,而新课改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新增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内容;原来高中对学生采取行政班级管理模式,新课改由于有选修内容,一个班学生势必选出多种不同课程,走班上课,不同班级学生一起上选修课情况会经常出现,这都给学校教学模式带来改变;原来只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评价,新课改后每名学生都将有记实手册,平时表现也将被记入其中。

  新课改也有新困惑

  新课改毕竟是新鲜事物,沈阳市一些高中的校长也谈起了当前面临的难题。有的校长认为课时严重不足,“必修课课时少了,而内容却增加了”。以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为例,旧教材仅一本共29篇课文,每周6课时,而课改后必修的部分一学期有2本教材,共50篇课文,但每周仅安排4课时教学,根本不够用。新课改后,师资力量也明显不足。而无论是没经验的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老教师,面对新教材,都将经历一个“权威失落期”,所有教师都将重新站在一个新的教学起点上。许多学校根本没有通用技术、艺术类等课程的指导教师。特别是选修课更不好开,要开选修课,教师得有相关资质,要经过培训,还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课改后,学生不仅可以跨时段还可以跨年级走班上课,就像大学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一些学校教室明显不足。

  两年前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广东省在课改之初也曾遇到过许多困惑。昨天,专程从广州赶来,为沈阳新课改介绍经验的广州市教研室张经纬主任和广东省实验中学李子良主任谈到了他们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

  新课改后可能仍分文理科

  新高中课程里有不少有趣的选修课,有人担心这些看似课外的知识,会不会因为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新课改就有可能走味或缩水”。采访中,许多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

  有校长认为,如果新课改后,学生平时学什么高考就考什么,各校都会更加重视课改。如果高考内容不改,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很有可能取消选修课程,结果还将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因为今年参加新课改的高中新生,到2009年才会参加高考,而目前辽宁省高考新大纲还未出台,但据分析,高考大纲的总体思路会逐步适应新课改的精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振忠认为,高考必然要适应新课改,教学也要适应新课改,如果不按新课改教学,那么高考按新课改出题,学生不适应;如果教学按新课改去做了,而高考不按新课改去考,那就违背了新课改的规律。

  许多成绩偏科的学生特别关注新课改后高考是否会像现在一样,继续按文理科招生。专家认为,新课改精神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既然这样,就应该分文、理科,不过高一时分文理科的可能性不大。由于从高二上学期开始,教学选修模块中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因而分文理班应在高一结束后。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广东省的情况正是如此。本报记者李明欣实习生杨乔博张奇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