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双胞胎生双胞胎 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04:2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双胞胎生双胞胎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图)

  8月6日17时40分,大熊猫“奇缘”产下今年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8月7日17时零3分,孪生姐姐“奇珍”产下第一只幼仔,之后又产下第二只。

  24小时之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的这对双胞胎妈妈分别产下双胞胎幼子,在全球也尚属首次。昨日,成都大熊猫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解析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特制奶嘴+细心呵护

  袖珍宝宝茁壮成长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研人员以20世纪80年代抢救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10多年来,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圈养繁育大熊猫科研机构之一。过去5年,这里人工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总体达到90%。

  昨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产房育幼室里,出生时体重仅51克的小宝宝静静躺在恒温箱里。体长仅8.7厘米、头长3厘米、尾长3.5厘米的“51克”是今年出生的大熊猫中体重最轻的一个。而它的双胞胎哥哥出生时体重有145克。“如果是在野外,大熊猫妈妈极有可能就把这只小的幼仔抛弃了。”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管部副部长兰景超介绍,“51克”刚生下来时,体温曾一度降到正常值35℃以下,加上它的体形小,嘴巴还没有大熊猫妈妈的奶头大,根本无法也没有力气自己吃母乳。研究人员为此专门找来一个特制的小奶瓶给“51克”喂奶。而在研究人员的努力协助下,它已顽强地渡过了两道生命难关,成活几率大大增加。

  自然交配+人工授精

  攻克国宝三大难题

  大熊猫是典型的“三难动物”: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圈养大熊猫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90%的雄性不育。20世纪80年代,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四川卧龙的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相继成立,人们通过“大熊猫迁地保护、增大数量种群、放归野外”来拯救大熊猫。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介绍,大熊猫平时喜欢独居,发情后才愿意和异性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而且择偶很“挑剔”。而野生熊猫幼仔也容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研究人员用“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双重保险方式,来保障大熊猫发生爱情并产生结晶。现在已经细化到训练雄性大熊猫的下肢力量,以增强其交媾能力。目前,成都基地和卧龙基地75%的育龄雌性大熊猫繁殖了后代。人工圈养熊猫平均寿命超过野生种群,可达20岁左右,最长的达38岁。而且在人工授精环境下,还容易获得双胞胎,甚至3胞胎。

  营养充分+全程监控

  双胞胎越来越多

  大熊猫在自然繁殖时,大多一胎一仔。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生双胞胎的概率已经达到一半以上。成都此次更产生了双胞胎生下双胞胎的奇迹。而这都与中国科研人员在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上的突破有很大关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总工程师、研究员李光汉介绍,因野生大熊猫觅食能力较差,营养不够充分,一般一胎生一仔。而圈养中,研究人员把大熊猫的营养配得很好。另外,大熊猫是排双卵的,但两个卵细胞排出时间相隔二三十个小时,而自然交配一般都是在几小时内交配数次,精子遇到两枚卵子的机会少。而人工授精时,雌性大熊猫的发情周期被全程监控,人工授精要进行几天,确保两枚卵细胞受精的几率较高。此外,人工授精采用的是两只以上雄性熊猫的精液,质量好、量比较充足,而且严密的谱系管理,避免了大熊猫近亲繁殖。截至2005年底,全世界圈养的大熊猫有180多只。

  本报记者 余文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