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选择复读要有“抗压”准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07:2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教育界人士:转变复读考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契机”在于改变中学教育评价体系

  《超重点线80分咋还读“高四”?》后续

  记者昨日从省招办了解到,近年来,参加高考的往届生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05年高考,往届生占全部考生的20%左右,今年则超过了22%。从增长趋势看,农村
往届生上升的比例更大。针对这一现象,教育界人士指出:转变“契机”在于改变有关中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考生在选择复读时也应三思而行。

  为了来年冲击考生不填志愿

  记者从录取场了解到,目前本科一批次落选考生277名,其中46人没有填写本科第一批次志愿。经省招办了解,除意外死亡和准备到国外读书的少数几个人外,其他人都是因为感觉今年发挥不好而放弃填志愿的。这些没填志愿的考生,成绩都接近本一分数线。

  不填本二批次志愿的考生比重不大,其中文科落选1466人,有120人没有填志愿,占8.19%;理科落选4976人,有575人没填志愿,占11.56%。这些不填志愿的考生,大多是为了来年冲击“本一线”而自动落榜。

  本三的情况较为突出,文科5520个落榜生中,没填志愿的占2273人,比例达41.2%;理科落榜14871人,没填志愿的8096人,比例高达54.4%。业内人士分析,这与本三批次院校收费比较高有关。

  复读压力大上线生别轻言放弃

  “就业前景已经压倒兴趣爱好等,成为广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首要因素。”据省招办副主任薛道华分析,不少考生填报志愿时,不是以志向定志愿,也不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从就业率的高低来选择。这样做,虽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打破就业率的相对均衡,对国家、对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另据了解,在2009年以前,我省高考升学矛盾将一年比一年尖锐。教育部今年明确规定,高校招生的规模增长控制在5%以内,而考生的增长幅度却远远大于这一比例。

  复读生比例的上升,不仅对应届生有较大冲击,对自身心理也有很大影响,而且越考越差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复读的压力不会减轻。而已录取考生选择复读,对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从更实际的层面来说,复读对来年的选报也有很多不利。如军事、武警院校等是不招收往届生的,一些艺术院校、外语类院校也更青睐应届生,往届生在选报志愿时会受一些限制。因此,省招办有关人士建议上线考生:别“轻言放弃”。

  业内观点

  转变从评价体系入手

  记者调查发现,从以前包括专科在内的上线率到现在仅计算重点、本科的上线比重,每年都有不少中学直接把上线率作为宣传噱头,任教老师的奖金与此挂钩,导致不少班主任思想发生变化,甚至不惜靠发生活学习费用、解决学生父母工作等等来吸引考得不理想的高分考生复读,为学校和老师重复挣上线率。

  业内人士提出,遏制复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中学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专家提示

  复读当心陷入“心理病区”

  昨日,李先生打进本报热线倾诉:儿子小强去年高考被省内一所二本院校录取,但全家人都认为小强发挥得不好,于是决定复读。辛苦一年下来,小强今年还是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成绩出来后,小强陷入自闭状态,关在房间里整整三天,无论爸妈怎么劝慰他都不理,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李先生无奈地说:“这都是复读惹的祸啊。”

  随后记者在成都几家心理咨询机构了解到,近日,咨询如何应对高考落榜抑郁心情的人越来越多,咨询者多为二次落榜的复读生的父母。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袁茵说,每年高考发榜后,他们都会陆续接到不少落榜生及家长的咨询,其中再次落榜的复读生占一大半。袁茵告诫考生们:如果选择复读,就应该事先认识到复读所应承受的压力和风险,做好两手准备,以免再次落榜后陷入“心理病区”。

  最新动态

  圆梦7000考生受益于重征志愿

  为了帮助更多的因志愿填报不当而落选的上线考生读上大学,我省今年在所有批次进行了重征志愿,极大地提高了考生志愿的满足率和准确率,很多不被考生

  了解的合并院校、新增院校也得以顺利完

  成在川招生计划。

  从目前已经进行的四个批次统计,本科三个批次通过征集志愿,使近5000名考生被录取,加上专一批次,今年共有7000余名落榜考生重新圆梦。记者谢梦实习生刘静(短信代码:4196020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