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顺义6900名村民为首都机场东扩搬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08:56 北京日报

  八月如火的骄阳下,流线型的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熠熠生辉。

  69岁的张安老人常常站在远处眺望新航站楼工地,看着它奠基、建设、封顶,一点点长起来。那个地方,曾经叫顺义区天竺镇龙山村,是老人生活了近70年的地方。

  “完全认不出来了,”张安说:“已经不能确切认出老宅的位置,但是我常告诉孙子
,咱的家将来就是世界通往北京的窗口,这是咱的自豪!”

  作为奥运会重点工程,首都机场扩建于2004年3月底开工,计划2007年底竣工。2003年11月开始,地处新航站楼及周边地区的6个村、6900余村民陆续搬迁,截至今年6月底,搬迁工作已顺利完成,农民已陆续搬进新家,开始城市新生活。

  6900村民如期搬家没有耽搁一天工期在首都机场扩建工程的规划中,天竺镇龙山村正处于首先动工的新航站楼位置上,因此成为第一个搬迁的村子。“2003年9月25日,村口贴出了通知说‘机场新航站楼是支持奥运的重点工程’,当时村里人都议论,这可是国家的大事,咱得支持。”70岁的吴淑清对那些日子发生的每件事都记忆犹新:“10月1日,区镇干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15日开始入户测量,11月5日开始签字搬迁,到11月20日,全村都签了字。没有一户拖后腿的。”

  11月21日,吴淑清一家搬出老宅子。儿子在村委会工作,正忙里忙外帮着有困难的村民。吴淑清就和儿媳妇收拾了几个包袱,带着14岁的孙女走出了家门。

  “我没回头看一眼老家,从21岁嫁过来,没有离开过一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的眼睛有些湿了,“走到村口不得不停下来,不少街坊站在那儿眼泪汪汪看着老家,不忍心走。”后来,不知谁开了句玩笑,明儿机场建起来,甭管世界各地打哪儿来的人,第一脚踏进北京,都得打咱村这儿过。一句话,大伙儿又笑起来。

  “毕竟故土难离。”吴淑清说:“可是一想到我们为奥运做了贡献,又打心眼里高兴。”

  2004年5月19日,仁和镇塔河村也开始搬迁,不到一个月时间,99.3%的村民签下了协议。村委会主任仇文香离开村子之前,特意记下了一份塔河村村史,这个始建于1316年,因村西有河、村南有塔而得名的小村,即将成为机场第三跑道飞行区。

  从2003年11月至2006年6月底,机场扩建范围内的龙山、塔河、桃山、冯家营、卸甲营、哨马营6村整建制拆迁,搬迁人口6900余人、民宅拆迁2100余宗、林木伐移364万株、坟墓迁移1万余座以及企业搬迁、各项市政基础设施改移,按期向首都机场扩建工程指挥部提供施工用地。

  听村民意见选建新家园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2006年7月24日,212户塔河村村民拿到了新家钥匙。位于顺义城区的港馨家园小区成为塔河村民新的家园。

  拿到钥匙,村民庞亚田马上把

装修工人请进门,“新家来看了好几遍,装修方案早盘算好了!”进楼一看,他还不是最积极的,楼上楼下,叮叮当当响成一片。几乎所有的村民在搬进新家之前,都要好好装修一番。

  港馨家园是为机场扩建搬迁的村民专门建设的小区,可以入住塔河村及哨马营、冯家营、卸甲营等村3000余户村民。

  相比刚搬进楼房的塔河村民,已经入住三山新新家园一年多的龙山村村民已经慢慢习惯了住楼的生活。

  三山新新家园地处宜居的温榆河畔,“三山”是指天竺镇龙山、桃山、岗山三个村,均因机场东扩及噪音污染而搬迁,“新新家园”则意为村民们将在新小区开始新生活。充分考虑到拆迁户对于住房的不同要求,小区楼房建设在居室面积设计上采用了56—134平方米6个

户型,村民在购房时享受每人45平方米低价房的优惠。

  三世同堂的吴淑清大妈住进了宽敞的大三居。“一住进新家我就体会出来了,还是楼房舒适。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做饭、上厕所不用出门,老年人尤其方便。小区里有绿地、有车位,干净整洁,还有幼儿园、卫生站、商店,生活问题不出小区全能解决。”

  机场扩建拆迁中,顺义区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拆迁善后工作。在足额发放拆迁补偿款的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村民意见择址选建回迁小区。港馨家园和三山新新家园均地处交通便利的顺义城区周边。

  为方便搬迁村民的生活,区、镇政府筹资900万元在三山新新家园小区为拆迁户兴办了幼儿园,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学生上学均有校车接送。

  区市政部门介绍,港馨家园周边,燕京街、顺康路、顺泰路、顺福路、顺宁路等几条道路正在新建、改造中。投资2.7亿元的城南供热中心也正在加紧建设中,今年入冬之前投入使用,港馨家园将成为第一个受益的小区。

  天竺镇龙山村拆迁前,38岁的张庆江是村办企业的一名电焊工。现在,他有了一份新工作:首都机场国航公司飞行队的一名电工,每月1000多元稳定收入,张庆江挺满意。当初村子要拆迁的时候,在村办企业和果园上班的200多名劳动力都着了急:村子要拆,企业没了,失业了可怎么办?

  村里的一砖一瓦还没动,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专场招聘会就开进了村。招聘会连着举办了两场,提供的岗位多数对技术和年龄限制不高。村民马淑秀在那时和50个姐妹成为区环卫中心保洁员,直到现在,她仍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

  专场招聘会开办的同时,劳动培训部门也开始入户登记,为村民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张庆江头一个报名参加了电工培训班,“我相信技不压身的理儿,有了技术到哪儿都能找到工作。”拿到电工本,张庆江顺利地在首都机场找到了工作。不过,他还不知足,又参加了区里免费的高级电工培训班,自费学习了高压电工。这些“本儿”都拿下来,还琢磨着“跳槽”找份更好的工作呢。

  龙山村327名40岁以下劳动力,目前已有217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单位,从事个体的也有近百人。

  搬迁失地,农民只有到城市就业才能保障将来的生活。在足额发放劳动力就业补贴的同时,顺义区通过免费开办培训班,建立劳动力档案等办法,积极为农民寻求转移就业的出路。

  针对拆迁转居后,农民有一时迷惘的心态,顺义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宣传,开办就业心理课,为农民解决心理上的误区。

  南法信镇冯家营村村民孙玉凤对此就深有体会,“当初,拿到了80多万元的补偿款,真想从此好好享福。可时间一长,总觉得坐吃山空不是回事,看到身边的人都重新就业上班,心里发了慌。”

  在劳动服务部门的帮助下,孙玉凤自己创业,开办了一个小超市,每月纯收入数千元。她感慨地说,创业前虽然手里攥着钱,可是花一分就少一分。而如今是越赚越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顺义区在落实市政府货币安置的同时,还积极采取培训、专场招聘等一系列辅助安置办法解决就业问题,目前,机场东扩拆迁的6个村已安置劳动力近2000余人。

  机场东扩不仅改变了拆迁村民的生活方式,使拆迁村民的

生活质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加快了顺义区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闫雪静 李黎 皮亚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