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法官“判后答疑” 化解“无限申诉”(和谐社会 紧系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3: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官“判后答疑”化解“无限申诉”(和谐社会
邱 炯绘编者按:根据中央安排,将于今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重点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版
今起推出“和谐社会 紧系民生”专栏,我们将紧盯民主法制、社会生活领域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新鲜探索,第一时间为您呈现、解读。欢迎垂注,欢迎赐见。rmrb10b@163.com

  申诉、申请再审数量多、重复率高,有的法院重复率高达50%以上。近年来,“无限申诉”困扰着法院。最近,一项新的“判后答疑”制度在十余个省市亮相,成为定纷止争、当事人服判息诉的有效措施。

  重复申诉大幅下降

  “不懂去看判决书”说法少了

  “造成无限申诉的主要原因,是初次接待处理的法官不了解案件事实和审理过程,初次申诉的息诉率低。”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姜启波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而判后答疑或判后释明制度,则要求原审法官与立案法官共同听取当事人的初次申诉、申请再审理由,主要由原承办法官释疑解惑,能够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提高初次申诉的息诉率,从而减少重复申诉”。

  姜启波说,目前,安徽、重庆、贵州、湖北、河南、海南、山东、广东等十余个省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相关的制度规定,三级法院全面推行“判后答疑”。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明显的成效有两个:一是申诉特别是重复申诉明显减少,有的地方大幅下降;二是法官中以“不服你可以上诉、申诉”,“不懂你可以去看判决书”等语言,搪塞当事人的现象明显减少。

  同时,各地法院的制度规定还不够统一,有些规定不合理、不规范,很多法院期待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统一的制度规定。姜启波说,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调研论证,待时机成熟,将进行统一规范。

  注重裁判社会效果

  防止法官在审判中的随意

  人民法院的申诉、申请再审审查处理机制是案件终审的延续、再审的预备或开始。法官对当事人初次申诉、申请再审的答疑也就处于这个阶段。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考察贵州省人民法院工作时指出,这是“定纷止争、当事人服判息诉的有效措施”。

  就判后答疑制度的价值定位,姜启波说,从处理申诉、申请再审的层面来谈,判后答疑的价值是最现实的。

  从司法公正的层面来谈,这是最根本的。法官只管判案,不问息诉,就可能助长审判中的恣意,就难以发现和避免案件审理中的错误,司法公正理念的培养也会失去土壤,司法公正就可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法官与人民群众之间也会产生隔阂,甚至可能出现人民法官脱离人民的危险状况。

  从司法功能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最深层的。就一般的民商事案件而言,司法的功能就是吸纳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并通过审判引导社会正义,教育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法院应当“一手抓办案、一手抓息诉”。否则,对司法的功能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不顾社会效果地简单裁判,就容易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诉论矛盾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等现象,司法也就不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了。

  法官疑虑大可不必

  “案结事了”不是“一判了之”

  针对判后答疑制度,还存在一些议论,包括部分法官也有顾虑,认为这样可能出现原审判法官重复处理申诉的情形,牵涉法官较多的办案精力。

  姜启波说,法官的疑虑大可不必,因为判后答疑是对裁判文书说理的强化和补充,并非否定、弱化、取代裁判文书的说理。最根本的还是要克服单纯的审判观念。申诉因审判而生,原审法官本应积极参与解决,其他人不了解案件事实和审理过程更难解决。因此,原判法官对申诉不能坐视不管。案件裁判中有时需要自由裁量,但自由裁量是建立在对证据的科学分析、符合逻辑的思维判断和公平正义准则基础之上的,是能够解释清楚的。多数当事人在经过耐心解释后,对裁判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至于法官手头的案件数量多,姜启波认为,审判压力大,在有些地方的确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必须清楚,审判的最终目标是“案结事了”,不能单求效率,一判了之、一推了之,案件数量多不是可以不顾审判社会效果的理由。

  为啥这样判 向你说清楚

  贵州安顺法院涉诉信访降三成

  本报贵阳8月14日电记者孙海涛报道:“如果不是法官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被告人没被判处死刑,为什么民事赔偿不能在宣判后一次付清,我们心里的不满和痛苦还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说不定我们现在还在上访呢!”失去亲人的翟荣琼说。

  贵州省和安顺市两级人民法院去年实行判后答疑制度以来,涉诉信访和申诉均已大幅减少。“在基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不少按习俗处理纠纷的习惯,这些都不是按法律条款简单判决能做到案结事了的,需要在依法断案之外做许多工作。”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黔民说。

  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去年正式出台办法,在两级人民法院推行判后答疑制度。办法规定,案件当事人来访中对判决、裁定提出异议、疑问的,原承办法官须有针对性地向当事人解释、说明裁判理由、裁判文书的文意以及相关审理程序等问题。当事人拒绝承办法官的,由原合议庭审判长或庭长主持答疑。当事人不服原审判庭和承办法官答疑继续来访的,由立案庭法官主持、与原承办法官共同接访解答,直至院领导参与。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效率,安顺市中级法院还制作了答疑流程表,案件内容、疑问要点、接待法官、答疑情况、当事人意见以及答疑人下一步工作建议等一目了然,存档备查。该院将判后答疑工作作为对院机关各部门、审判人员以及各基层法院的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判后答疑的效果与止争息诉的情况同审判人员业绩考核挂钩。

  “这项制度与其说是针对当事人的解疑释惑,不如说是针对法官的提升审判工作能力的要求。”安顺市中级法院立案庭庭长董莉说,法官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都不得不考虑到判决后还有信访、答疑这一关。去年,安顺市法院各类案件涉诉上访比上年下降了30%,民商事案件涉诉上访较上年同期下降38%。

本报记者 石国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